老吾老
刘老/张宇理
刘老:
做人难,做老人更难,做个老年丧偶的独居老人更是难上加难。
我已年过八十,老妻在十四年前离世,两儿两女均已成家立室,孙儿也有数名;可我却孤寂无人过问。为了想儿孙常来探望,我不惜装病撒谎,有时到他们家中故意取去一些东西,或是向亲友告贷不还;有时深夜打电话到他们家中,或几个星期不给他们电话,看他们反应如何,目的是引起他们的注意,等他们对我多些关心。其实数年前我还交过几个六十多岁的寡妇,希望找个老伴,但子女们齐声反对,说我人老心不老,恐对方只看上我的老本,若然离婚便人财两失。他们个个享受家庭温暖,哪管老父孤单凄冷,我也有数说过他们,叫老大劝劝弟妹们孝顺些;他们又说我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我真的有苦无处诉。坦白说,现在若他们生病或失业,我觉得是现世报。可他们说我面慈心毒,咒诅他们。他们常带我去教会,我看在教会的人都笑容满脸,包括我的儿女媳婿在内,心中觉得很不舒服。亏他们还说常为我祈祷,又说上帝是公义慈爱的。我看基督徒人前人後两副面孔才真!
张宇理:
今天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的问题相应突出。老人所面对的,不仅是经济问题,更常被人忽略的是老人的心理问题。
老年人退休後闲在家中,社会角色和关系双双中断,难免有失落感。这时,家庭成了唯一的生活阵地,家人成了唯一的社交圈子,倘若好像旧社会一般四代同堂,子孙环膝,老人含饴弄孙,不问世事,倒也觉得享受清福。
不幸的是,随着社会转型,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和核心化,加以职场上竞争激烈,老人的子女必须投入竞争,还要照顾自己的家庭,真不容易抽时间与父母感情交流。等到父母亲年届七丶八十岁,由於体力衰退,难免对子女倚赖日增,可在这个时候,做儿女的自然也不再年轻力壮,他们的体力也渐走下坡,对父母日增的要求,便越发觉得力不从心了。
现实情况是:父母的年龄越大,越需要子女伺候身旁时,子女越无力尽孝。这个问题当怎麽解决?
解决方法需双方彼此体谅,各尽本份,并接受外界的帮助。
子女职责
首先,为人子女者应该明白,孝不仅是传统美德。孝的意义也不限於报答亲恩。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上帝的命令。上帝将孝道列於十诫人伦关系之首,不是无因。因为:孝就是人伦社会关系的基石。
相信没人反对社会有恤老怜贫的责任。问题是谁是社会呢?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所以恤老怜贫的责任不应该由没有面目的社会承担。人人都当从自己的家中起学习行孝(参提摩太前书五4),然後才推而广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耶稣在世时,曾斥责不奉养父母的人是废弃了上帝的道(参马可福音七10至13)。祂被钉在十字架上,垂死之前,仍不忘委托门徒照顾母亲。祂给我们留下孝的榜样是:死也不要不理母亲。
孝的基本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养身,即关怀父母物质的需要;二是养志,即照顾老人的心理需要。关乎第一方面,很多国家的政府都愿意负起这个责任。因此,现代老人最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感情上的慰藉。老人因为行动不便,从前自信十足的,现在也缺乏安全感。加上社交圈子,随着身体日衰,越缩越小,小至与老伴朝夕相对。而丧偶独居的老人,则就连说话的对象也没有了,天天孤灯只影,仿如被世界遗弃。做子女的若能设身处地为老人着想,就必体贴关怀,多抽时间相伴。即或不住在一起,也须殷勤致电写信慰问。
遗憾的是,很多人对自己的小孩无微不至,慷慨大方;但对老父老母亲就吝惜时间金钱,总能找到轻此重彼的理由。此情此景,父母亲看在眼里,忆起昔日孩子小时,自己曾怎样含辛茹苦,衣不解带。抚今追昔,能不痛心疾首吗?这些不孝子女每每以为,他们这样做是爱自己的孩子,栽培下一代。殊不知这样反让孩子折福。为甚麽呢?因孩子从模仿中学习,他们看见父母亲如此对待亲爹亲娘,将来也依样画葫芦。这样父母就让子女承继自己的不孝罪名,失去上帝应许给孝子贤孙的福气(参以弗所书六2)。
其实,父母若带领小孩自幼关心老人,小孩不但能多得一份祖父母的爱,他们还能从关怀老人的过程中学到社交的技能,培养宽广的胸襟,体会孝心丶博爱和平等的精神。这对於他们将来做人处事很有益处。
老人留意
另一方面,老年人也当自强不息,避免过度依赖子女。行动自如的老人应该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例如参加教会的长者团契,做义工,探访病人,上老人学校,锻练身体,学习绘画丶书法丶唱歌丶弹琴,以及培养栽花丶养鱼丶编织等各种兴趣。退休後又能行动自如,是人生美好的黄金时代。因这时,既不须为五斗米折腰,又有闲看书,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使人生更丰富多彩。
不过老人的黄金时代,也像青春少艾的日子一样,转眼即过。老人最重要的还是豁达乐观,心胸开放。不要将眼睛的焦点集中在自己和家人身上。因为老看自己,就顾影自怜;老看子女,就给子女很大压力。老人最好不要想子女当如何如何报答亲恩──这是子女当费心的问题。从来父母对子女都是付出多,收回少。子女将来也必如此。所以,子女若因种种原因不能尽孝,老人也当靠上帝的恩典接受现实,勇敢前行。负面的情绪,如悲忿丶怨恨丶苦毒,不但无补於事,而且损害身心。老人若不肯接受现实,终日怨天尤人,特别容易患病。保健方法是「靠主常常喜乐」(腓立比书四4)。因「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乾。」(箴言十七22)「靠主」就是不看环境,不看儿女是否孝顺,也不看自己的身体状况,每天仰望耶稣,把重担交给主,靠主的恩典保持心境轻松愉快。
有些老人为了激发子女怜悯关怀,使出「奇谋妙计」,装病装疯,怪言怪行,结果每每弄巧反拙,让自己变成一个古怪可怕的老人,教儿女越发厌恶疏远。这样老人的心就更被伤透。我认识一个老人,故意忍痛不给两个儿子打电话,看他们是否挂念老妈。结果她等了半年,越等越心痛,因为两个儿子竟也真的忘记老妈!这种伤心其实不必要。老人不要用自己的聪明想些甚麽「奇谋妙计」,上帝给的锦囊妙计是:
- 「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不要自以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华,远离恶事。」(箴言三5至7)
- 「常要追求良善。要常常喜乐,不住的祷告,凡事谢恩;因为这是上帝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帖撒罗尼迦前书五15至18)
「靠主」是不靠自己的小聪明,全心信赖上帝。相信上帝的方法最好,相信守主的道蒙福。因此单纯地「认定祂的路」,「远离恶事」,抛弃弯曲怪诞的思想,常追求良善,坦诚正直。不住的祷告,无论想起谁,都为他们祷告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罗马书十二14)。因你咒诅人的时候,先咒诅了自己,第一个不快乐的人是你自己。
老人应该学习「凡事谢恩」,甚麽事都往好方面看,这是上帝所定的旨意,是上帝赐福的方法。一个满口感恩的人,自己先快乐,别人也乐意接近他。反之,若终日愁眉苦脸,怨天尤人,彷佛全世界的人都欠了他,这人不但心里苦毒,还教人不敢亲近呢。
老年人怎样清除负面思想呢?我认识几个老人,有的天天为人祷告,有的勤背圣经。天天为人祷告的,大家都感激他,欢迎他,尊敬他,亲近他。勤背诵圣经的,教人钦佩称羡,他自己又因此心情宁静,容易安眠,真如圣经诗篇第一篇1至2节所记的:「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一个愉快祥和丶充满爱与感恩的长者,在教会里受後辈爱戴尊敬,儿孙也以他为荣,他就等於年老还「结果子」。
教会是老人的第二个家。现在的世界早已成为地球村,社会流动性大。年轻人为了学业丶工作和自己的家,不能伺候父母身旁。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教会的牧师丶传道人就近关怀,老人彼此照应,有时比远方或生活忙碌的子女还来得亲切可靠。老人参加教会活动,不但拓宽社交,排遣寂寞,还有益身心。根据多项研究证实,每周去教会礼拜的人,较之不参加教会活动者,更为健康长寿。孤独孤僻不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和颓废,还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削弱身体免疫功能。根据美国一项统计,七十岁以下独居的离婚男子,得心脏病丶肺癌和胃癌的死亡率,是非独居者的两倍;肝硬化的死亡率是三倍,高血压也约三倍。可想而知,茕茕孑立不利身心。上帝叫人集体敬拜丶彼此相爱,其实是教人怎样保养身心灵健康。有些人以为,「甚麽天堂和永生?都看不见丶摸不着,失去也没相干。反正现在就没有。」事实却不然,拒绝耶稣,拒绝你的创造主,你从今生起,就不断流失福气,而且白白受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现代社会变迁很快,老人须按实际情况适度调整自己的思想。好比说,眼前保险行业最新的点子是向中年人大力推销将来住进养老院的计划。换言之,大家都看到未来社会的趋势是人老了,到了不能自理的地步,就须搬进养老院。子女因为生活问题,无法廿四小时看护着老人,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实。养老院遂应运而起,为日益增加的老人提供专业服务。既然子女将来老了,也得住进养老院,老年人就应该放开怀抱,不要以为住养老院是被子女抛弃。老年人应该思想开通,趁还能行动时多参观养老院,和子女坦诚讨论,将来需要廿四小时服务时,自己有何心愿。此外,我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当留意改善养老院的服务素质,提升老人住进养老院的愿望;不要像现在,教老人「闻养老院色变」。
本文链结:www.ccmcn.cn/viewpoint/viewpoint.aspx?id=smvp531
网上转贴请注明"原载中信月刊第531期(新生网www.ccmc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