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过死荫的幽谷
严俞爱光
我的父亲原是个教师,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华东一带先后沦陷于日军手中,他被迫离开浙江富阳老家,携妻儿女五人逃难他乡,沿途受到敌机轰炸扫射,亲眼见到有些人死于途中,惨不忍睹。我们饥寒交迫,数月的流浪生活,也常向人要饭充饥,真是艰苦非凡。
重度坏血病得医治
我们先后到过几个省市,后来总算在湖南省的县城住了下来,父亲还找到了一份教师工作。由于收入低,只能勉强养家糊口,再加上沿途劳累过度,营养严重缺乏,除面黄肌瘦丶全身浮肿外,还患上了严重的坏血病。出现齿龈出血丶牙齿松动丶皮下出血丶四肢酸痛丶行路困难等情况,已无法去学校上班。当时他40岁,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只有俯伏向神祷告祈求,并请教会中的弟兄姊妹们代祷。这时一位担任医院院长的俞德葆医生,他也是基督徒,不但为父亲祷告,还以基督的爱帮助解决我们实际的困难。他知道我家无力支付医药等费用,便自己出钱给父亲治疗。神确实听了大家的祷告,父亲的病逐渐恢复,不久能去学校上班了。经过这次大病,犹如行过死荫的幽谷,使他深深地感受到神的爱和信实,及教会弟兄姊妹代祷的功效和爱心的激励,促使他向神表示:愿意把身体献上当作活祭,为祂所用。在几年中,他除教书外,大部分时间用在祷告丶读圣经丶探访及传福音上,主日也在教会担任讲员,与大家分享主的话语。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返回浙江老家,房屋已破旧不堪无钱修理,在亲戚的帮助下稍加修理后,除自家用房外,父亲决定腾出堂屋供该地农村教会聚会之用。父亲与几位亲戚配搭讲道,探望等教会事工,聚会人数开始十几人,后来增至百馀人,人坐不下时只能延伸到堂屋外场地。一直到解放后土地改革,家中才停止了聚会。
晚期肝癌现神迹
1951年我在浙江金华第二医院工作,于是我父母及两个弟弟也迁来金华居住。父亲已不教书,全时间在教会义务传道。1955年,他55岁,应温州教会弟兄之邀,前往几处传主的信息,回家后感到胃很不舒服,经金华医院检查后发觉病情严重,叫去杭州做进一步诊治,经仔细检查确诊为晚期肝癌。在那位俞医生的帮助下,住入杭州市第一医院,经外科专家手术发现肝癌已经转移,因无法动手术,只能缝合,他又一次行过死荫的幽谷。在住院期间,父亲全身发黄,且出现重度腹水,病情十分危重,据医生讲父亲活不过三个月。拆线后暂住在教会的临时房内,许多弟兄姊妹为他迫切代祷,父亲自己也专心求告主。在祷告中神给他话语:“不要怕,只要信!……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五36,九23)父亲把这句话作为神给他的应许。他信肝癌会得神的医治,增加他在地上的年日,继续为主所用。在神的怜悯下,神迹果然出现了,在一个晚上父亲突然解出大量小便,腹水迅速消退,黄疸消失,要吃饭了,与正常人一样。父亲深深地感受到诗篇廿三篇4节“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袮与我同在;袮的杖,袮的竿,都安慰我。”这话的宝贵和真实。为此他再次感谢神,并奉献自己在今后的年日里为主所用。后来医院中丶外科医务人员均不相信像他这样的绝症病人仍能活着;其实,神为彰显祂的大能和荣耀,不仅过去有神迹,现在也有许多不治之症被神所医治。
父亲被神医治后,身体恢复很快,多次在杭州某教会主日讲道,作见证,不久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而被逮捕,判刑10年,强迫劳动改造,时年58岁。在冤屈中,使他认识到跟从主必须有十字架,正如诗歌所载:十字架的道路要牺牲,要将一切献于主。在牢狱中虽然没有圣经,但心里仍能背经文,默想主的恩言,接受主的安排。他知道:“因我所遭遇的是出于袮,我就默然不语。”(诗卅九9)
坚持信仰,至死忠心
感谢主的恩典,使他在监牢中靠主而活,一有机会就与同牢中的弟兄有交通,并且向同牢的犯人传福音。他见证说:“我过去得了肝癌,医生说只能活三个月;但大能的神医治了我。”劝导牢友悔改信耶稣,接受耶稣作救主。10年刑满后本来可获释放,但因他不肯放弃信仰;他明确说,杀头也不会放弃基督信仰,因祂是我的救主,为我舍命。由于他年老体弱,伙食又很差,发生全身浮肿,小便解不出。当时我要求把他保外就医也未被同意,理由是说他未改造好,在牢中还在传教,仍有活动能力,故继续留场不得保释。哪知未过三个月,据劳改场方来信说,我父已病死于牢狱中,享年73岁。他被埋于场内一个土堆内,在主里安息了。
接此噩讯全家悲恸不已,但想到主已为父亲解脱了苦难并与祂同在,我们就得到极大安慰。他虽离开了我们;但他那坚持信仰丶至死忠心事主的心时常激励着我们,使我认识到,一个属于基督的人,要在凡事上仰望祷告祈求神,按神的旨意而行。许多时候神允许疾病丶苦难临到我们,正如某些前辈所说,这些往往成为我们变相的祝福。父亲一生无丰功,无大事业,只是默默为神的名摆上自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为要得着基督。让我们在主爱的激励下,因信而活,因信而立,因信而行,荣耀主的名。
本文链结:www.ccmcn.cn/read/read.aspx?id=prs20110104
网上转贴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134期(新生网www.ccmc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