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阅览室      

分享到QQ空间

神呼召我

鍾志明

我很喜歡看書,中學一年級信主耶穌后,就啃屬靈書籍,並向同學傳福音;只是因孤軍作戰,不怎麼成功。

辦校內團契

后來,我在基督教書局裡認識鄰班同學胡志雄,就結伴參加教會聚會和各種活動,彼此在靈裡建立。中學五年級,我和志雄向訓導主任申請在校內張貼海報,盼與其他基督徒見面。誰知訓導主任說:「聽說你們有所謂基督徒團契,你們在學校裡辦一個不很好嗎?」就這樣,我們就成立了校內基督徒團契,居然開始就有十幾個同學參加。

開始思索人生

那段日子最震撼我的,是傳道人湯彼得因病毒入侵而逝世。他是我教會團契的導師,愛看魯益師(C. S.Lewis)的書,原打算往英國再進修魯氏作品。他擅長吹喇叭,又是聲音很美的男高音。他對我影響很大,帶我加入聖樂團,又給我機會到中學的佈道會裡領詩。他逝世時只有27歲,那年我20歲。我想:如果我的人生尚有七年,我該怎麼服事神呢?他的離世,讓我對人生開始深思。

神的呼召

1978年夏天,我在差傳年會中聽鮑會園牧師講道。他呼召時,我心裡很有感動,覺得信耶穌不能只做信徒,要做門徒,照著主的吩咐廣傳福音。決志后,我有很多掙扎,先是1982年母親因肝癌病逝,我很傷心,生氣神不給我機會報答親恩。這段時間裡,我的靈命陷入低潮。直至1983年初隨香港聖樂團到新加坡獻唱,途中靈修,才與神和好,並得到神的醫治。神恩待我,這次途中,祂帶領我認識了現在的太太陳慈愛。

同年夏天,我第一次參加短宣,探訪泰北工場。我負責音樂節目、獻唱和派單張,感受很深。當地是流落泰國邊境的中國國民黨第七軍的難民村,台灣政府沒有接他們到台灣,大陸政府亦不接納,他們一直滯留于泰國,下一代也沒有泰國身份,在這三不認的環境下生活了幾十年。從打完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直到我們去時,早上他們仍在擴音器播放「我是中國人」。我和同行的弟兄霍建華躺在泥土地上,邊聽邊落淚,徹夜無法成眠。

我們在香港生長的中國人,民族意識一向薄弱,那時突然有很深刻的感受,我向神說:「如果袮真要我服事袮,我就將自己全交給袮。」后來我與資深宣教士交通,神呼召我作全職事奉的聲音一再響起。同年,我在浸會大學團契擔任靈修部,負責校園細胞小組的發展,經歷到神的使用,更感受到要作主工。

1984年我大學畢業,投身教育,在學校有很多機會向學生傳福音。與此同時,我在教會裡積極參與事奉,教主日學,幫忙另一間教會開展詩班,做指揮,領學校團契,每天忙個不停。我以為,我這樣熱心事奉主,總夠了吧!

更好的一半

可是女友看出我仍留戀世界,她是個對神很認真的人。她覺得我既然蒙神呼召,就當毅然踏上。1985年的聖誕假期,我們沒有在一起共度,她飛往紐約參加兄長的訂婚,我則隨聖樂團到上海獻唱「彌賽亞」。當時,我們差不多要分手了,各走各路。

我們在上海市音樂廳獻唱「彌賽亞」,至「哈利路亞」一曲時,我強烈感受到台下的觀眾需要福音。在旅程中,更醒覺自己在言語和佈道法上訓練不足;靈修時,神又藉歌羅西書提醒我「要思念天上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那晚,我在酒店房間跪下禱告,願意放下世間一切,全心全意去念神學。當時,心裡仍有一個結,就是假如我貿然進神學,走全職事奉的路,我和慈愛脆弱的關係肯定完結!但這一次,神感動我不計后果,毅然踏上。

我把決定告訴慈愛時,她面上露了一點笑容。那時,我感到我們之間的冰牆開始溶化了。她靜靜地聆聽我細說在上海的經歷,送她回家到家門口時,她叫我稍等,拿出金門神學院的資料給我看。原來她回港途中,特別去三藩市看望朋友。朋友帶她參觀金門神學院,說,要是她來美讀書,不妨考慮這間學院。她想到的卻是我之前想過去神學院受裝備的事,心想即或分手,也可給我留個記念。之后在申請過程中,她一直從旁指點。我順利地考到托福,並取得簽證。

同心同行

1988年,我以實習神學生的身份,帶領短宣隊到紐約華埠佈道。我們夫婦在新婚后第一個慶祝救主降臨的佳節,在紐約街頭同心報佳音,實在蒙福。

我于1991年神學畢業,拿到道學碩士和基督教教育碩士學位,其后牧會,並于2005年按牧。我牧養教會的方向側重兩方面:一是領人歸主和培訓門徒,二是關顧會友。由于我的家庭背景比較複雜,媽媽又患癌病去世,所以我對關顧會友很有負擔。感謝神,藉著過去傷痛的經歷,造就了我今天的服事。

神留住我們

2001年,我和妻子打算去紐約省親,機票已經買好,9月5日從三藩市出發飛往紐約,9月11日早晨從新澤西州Newark機場飛回三藩市,班機是UA93(即911事故墜落在賓州的飛機)。但是慈愛的阿姨因事,建議我們提早一星期去,那時要改機票,每張機票要罰100多元。當時,我們還不捨得多付300多元呢!怎知神藉此事保守了我們的性命。至今我們仍保留著那兩張登機證,提醒我們,我們的性命是神保守的。神留住我們的性命,是要我們為祂工作。每想到這裡,我們更要奮力為主工作。

(鍾志明是三藩市宣道會忠愛堂副牧師,余黃國凱採訪)

本文链结:www.ccmcn.cn/read/read.aspx?id=prs20110505
网上转贴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138期(新生网www.ccmcn.cn)"。
首 頁期刊阅览灵修小品晓君信箱观点角度时代热点培训资源网上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