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从前
钱志群
我从小就喜欢描绘明天丶乐於幻想。曾告诉父母长大要当威风的师长丶一声令下万炮齐发的军长;高中时又偷偷做起文学家的梦;大学期间又毫不隐讳要成为哲学家;工作以後却悄悄地走上了政客的路。千变万化丶千思万想,就是压根没想要当基督徒。按理说,我的成长经历应该像一道冲不破的堤坝,阻挡我成为基督徒。可是人生这幕戏的情节常会出乎自己的意料。
“迷信”自己
六十年代初,正是中国“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刚结束时,我出生在中国的一个小村。出生前,父亲是人民公社(现在的乡镇)粮店的员工,正当青春岁月,却得了肾炎。当年的乡村医院技术落後,条件简陋。父 亲一病两年,後来奄奄一息,只好辞工,回老家农村。而在另一公社百货公司上班的母亲,也不想再捧着那份令人羡慕的差事,回到父亲身边,俩人守在一起。没想到不多久,父亲却起死回生,逐渐康复起来,後来才有了我。现在想起来,我的生命从一开始就是上帝的恩赐。但那时候,不认识上帝的亲人们只会感叹生命的奇迹,最多也只是说“老天有眼”。其实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奥秘,生也好,死也好,人没有发言权。人们习惯了生老病死,往往只在有特殊的起承转合时才感叹生命的意义。但不久,生活便又进入油盐茶饭的平凡岁月。
我开始懂事时,赶上了“十年文革”。全中国都高唱着《国际歌》:“<……从来就没有甚麽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就在这歌声中长大,渐渐确信,每个人的命运 和幸福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神仙和救世主。
一九七六年我升高中,“十年文革”结束,全国恢复大学考试制度。一直高不可攀的大学门坎终於平等地向我们敞开。於是我放弃了从前的绘画和小说爱好,全心准备考试,决心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我命运,摆脱城 差别对我们家的束缚。父母因不会做体力活,在家开起裁缝店,生意红火得方圆十里都有名气。但为得到粮食配给,每年都要交上一大笔钱;遇到心地不善的村干部,要多少就得给多少。儿时,父母的叹息像一粒种子悄悄埋在我幼小的心里,渐渐长成个人奋斗的小苗。一七九年,那年的大学招生人数非常有限,应届毕业生要与那些在“十年文革”中埋没很久的才子们一比高低,实在是难上加难。我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一下子成了家乡的大新闻。在不绝的道贺声中,父母不知有多高兴和骄傲。我也飘飘然,彷佛自己就是命运的主宰。
“唯物”哲学
我上的是政治系。为了出人头地,我开始计划。在一大堆课目中,有一本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让我渐渐入迷,在哲学课还没开讲的一年级下学期,我便一头栽进玄奥的哲学书堆里,做起哲学家的梦来。
其实,我们学的哲学都是官方哲学。教材内容基本上是毛泽东的《矛盾论》丶《实践论》和《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等。整个哲学的主调就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根据列宁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天然固有的,不是上帝所造;并且它能被人的感觉复写丶摄影丶反映,却不依赖於人的感觉而存在。这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当时,我对此笃信不疑。我信主耶稣後才知道,这个定义只对了一半,就是世界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而另一半错的却是最根本性的问题,世界决不是天然固有的。生活中我们所熟悉的任何物件,无论是锅碗瓢盆丶油盐酱醋丶家俱电器,还是小说故事丶琴棋书画,哪样不是被造物?哪件没有创作者?但是由於宇宙星体丶飞禽走兽丶桃红柳绿丶寒来暑往等等现象无人能造,我们又看不到原创者,便笼统地冠之为自然。这个词似乎很聪明地回避了最大的版权问题,也冠冕堂皇地搪塞了我们对其中奥秘无法穷尽的智商尴尬。从宏观上说,这世界浩瀚无垠;从微观上说,构成世界的物质粒子成份不可穷尽。这无穷大又无穷小的世界却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极有秩序,和谐运转。而我们人,几件物品就让房间很难保持整洁。我真不知有何理由不承认这世界是上帝的杰作。
可我就是不承认这一点,而且认为信上帝对事业有害无益,曾不经思索地接受书本上的一个例子:大科学家牛顿,曾在唯物论思想指导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对力学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然而,在解决太阳系最初是怎样开始运动,以及行星又是如何绕太阳运转这类问题时,步入困境,於是提出“上帝的第一推动力”来作为太阳及行星运动的起因,从而坠入了有神论的泥坑。晚年他埋头写作神学巨着,妄图用科学发现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这就阻碍了他在科学上做出新的贡献。这是多麽遗憾的事,但换个角度说,因他在无穷奥秘的世界看到了人的渺小,而看到了世界的绝对真理:有一伟大的创造者。
我在无神论思想的指导下,似乎有了事业开端。大二哲学原理开课不久,便在全国的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拙作,高唱起“唯物主义”。毕业後,成了一名中学政治课教师。政治课是考大学丶研究生的必考公共课,可对学生来说是极其枯燥。因我迷上哲学,加上勤奋刻苦,把哲学课教得驾轻就熟又趣味横生,因此在市内有了一些名气,成了市党校丶市教育局和市委宣传部互争调用的人选。因而被调进教育局这权力部门。我在“唯物”二字上尝到了又一次自我奋斗的甜头,开始了一官半职的生涯。
“光明”仕途
在教育局工作一年多,我又被举荐到市政府当市长秘书,一步进入当地政界的高层,在悬挂国徽丶岗哨守卫的政府大楼出没,有一种身价突涨的感受。政治舞台挺戏剧性,不久前还对我呼来挥去的教育局长,也得认真接听我的电话。虽然我处处注意谦虚,心里却常常洋溢着得意。
得意归得意,但不敢忘形。工作之馀,我勤奋写作,出版了第一本书稿《自我设计奥秘》,以此真诚地奉献给年轻的朋友们,侃侃而谈做自己生命主人的秘诀。一晃十八年过去,那书精美的封面设计仍赏心悦目,但我再也不想翻开;因为那里标榜的“秘诀”,不过是我涉世未深时对深邃人生的一种自信。其实,有“秘诀”,无“秘诀”,每个人都在自编自导一幕人生戏,可回头一看,情节发展总不是自己当初的愿望。历史丶时代丶环境丶机会等因素的总和造就出你的一生,与你儿时的梦相距遥远。为甚麽如此?後来我从圣经中找到了答案:“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甚麽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雅各书四14)再往下追问,又有答案,是上帝的声音:“泥在窑匠的手中怎样,你们在我的手中也怎样。” (耶利米书十八6)人可以畅想明天,但是无法左右明天,同样也左右不了自己的生老病死。
没想到仅仅一年,我又离开了这令我充满希望的城市,到了儿时梦里都不敢奢望去的北京。在省长丶部长丶厅长等高级领导云集的中共中央党校一呆就是三年。主要是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装备,以便将来能更好地成为中共理论骨干,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那三年我认识了不少头脑人物,时不时还能亲见中央领导。我也耗了不少心血,潜心理论学习和研究,出版了几本现在不值一看的书册,发表了大量符合官方舆论导向的政治性文章。有一篇题为“跨世纪呼唤理论追求”的论文,还获中央主办的《人民日报》优秀徵文奖。这些努力,让我血液里流淌的都是无神论。毕业後,考虑到夫妻团聚,我放弃了留在中央党校的工作机会,回到了我本来的省份。考虑到福利待遇的实惠,先是当了三年省直机关刊物编辑部负责人,後来还是跨进了省政府大门。天天陪着省领导,有人请示,有人汇报,有人拍马屁,有人请吃喝,到哪都有笑脸相迎,办事八面灵通,整天衣冠楚楚,处处风光。
可是没风光几年,家庭又将我推到了不知是喜是忧的为难境地。
太太“本性”
和我一样,太太也算得上是个自我奋斗型的人物。廿六岁被选为全省大学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廿八岁破格成为大学副教授。第二年,便收到美国一所大学的邀请,离开我和五岁的女儿,飞往那遥远的地方当了一年访问学者。期间,她又考上美国麻州大学博士生。可是,我怎麽也不想去那陌生的国度,宁当鸡头,不做凤尾。最後,被她电话烦得够呛,只好拿着曾因公去香港的护照,应付差事似的跑了一趟上海,一进美国领事馆就吃了“闭门羹”,心里倒是喜孜孜的。接到我的电话,太太沉默了很久。不久,她便打道回府。
可是,久别後团聚,还没等到小家庭生活磨合顺当的时候,省政府又将我差派到另一大城市,协助新市长。我在那里要呆多久也无法知道。太太回国本来就有些心不甘情不愿,现在又要过牛郎织女的日子,她似乎找到了理由,终於忍不住告诉我反正是分居,不如分得更远些。就这样,她把女儿送回娘家,再次含泪道别,踏上了留学美国的航程。她这一走,让我在外地的夜晚又多了一份愁思。不久,她在电话里兴奋地告诉我,她要受洗信主耶稣。我认为她是没事找事,在国内时,她曾买了一大堆的命相书,津津乐道地告诉我一些相术趣事,惹得我火冒三丈,常骂她书白读了,教授白当了;如今又崇洋媚外信起洋教,实在是无主见的人,就像是墙上芦苇,左右倒。这次,我倒是不置可否,她人在国外,只要不烦我就行了。妻子外表柔顺丶内心要强,不谙世事却又嫉世如仇。一不顺心,就回来撒气。而我又是得理不饶人,家里时常“硝烟弥漫”。在她第一次出国期间,我们在电话中动辄对嚷对叫,甚至话说一半,撂了电话,各自生气去了。我不知道信耶稣对她究竟有多大意义。
转眼三个月过去了,新世纪的首天,她风尘仆仆地赶回国与我们团聚。半个月後,她又带着女儿双双与我挥别。太平洋两端的天平重心一下移向了美国。而这次见面,她给我的感觉似乎懂事多了;以往的“女高音”也柔和起来,有时即使不赞同我的意见,也会用商量的语气。过了一段时间,我终於在电话里忍不住问她怎麽有如此大的变化。她告诉我,这都是圣经的教导。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是恒久忍耐……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凡事包容……凡事忍耐……。” (哥林多前书十三4至8)这是甚麽样的一种爱?彷佛爱已降到忍的标准;好像以前都是我的错,她如今一忍了之。但不管怎麽说,能“忍”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多年来我教训她一大堆人情世故的道理,最後只会无奈地发出一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感慨。可她的“本性”现在真的有很大改变,我也开始反省自己。从此,我们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挂念。她总是安慰我,让我不要担心她母女。她总是不怕浪费长途电话费,喋喋不休地数算上帝照顾她们的例子。听起来有些很奇妙,像是神迹。不管是真是假,电话中她那平静的语调,多少能减少我对她们母女俩异国生活的牵挂。
每次我应酬後回到旅馆,总是形影相吊。家庭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越洋电话。女儿在电话里只会说“爸爸,我想您”,就把电话还给她妈妈。而她妈妈要说的都是生活的实况,除了报喜也有报忧。这种爱与烦丶远隔两地的生活,让我心里空荡丶心绪不宁。而工作时又得精神饱满丶大方稳重地应付各方面工作关系。我感到自己像是活在一种无主题丶不真实丶不踏实的虚空之中,日子就像一本少了重要章节的书。
教会“印象”
工作不到一年,省政府的领导又要求我回去上班。乘这工作交替之时,我也顾不了甚麽前程,偷偷办了因私护照,赶去上海签证。这次,我真想去一趟美国。
轮到我毕恭毕敬走到签证窗口,那位年轻的美国工作人员问了我几个问题後,埋首在一大堆资料上画字盖印,一边嘟哝了一句标准的中文:“这次放你一马。”我不敢确定他是甚麽意思,又听他笑着对我说:“你去一号窗口等。”我才相信签证通过,心花怒放地道了谢。看着一张又一张失望的脸离去,我清楚地意识到,这次成功不靠奋斗,而是靠运气。一出领事馆,连忙拨通了太太的电话,她一开声就胆怯地问:“是不是又被拒签了?”我告诉她那人放我一马。她马上换一个人似地兴奋起来:“是上帝保守。我们几个姐妹今晚禁食为你祷告,她们现在还跪在地上。”我一看表,已近上午十一点,应该是美国东部深夜时间了。不管是不是上帝保守,我还是很感谢她的姐妹们。
一帆风顺地,厅主任丶秘书长和省长都一一签名,准了我三个月长假。在省政府这样的权力机构,人人忙得不可开交,即使是省长因公出国,最长也只是半个月。我的假期开了前无古人的先河。
来美的第一个星期天,妻子和女儿要领我去华人教会。太太的改变,使我想去了解她心中崇敬的上帝究竟是甚麽样子。敬拜开始,人们起立齐声高歌,旋律清新,既不像革命歌曲那样铿锵豪迈,也不像流行歌曲那样娇柔缠绵,倒似一股清澈的泉水,令我那颗在国内整日浮躁的心体会到一种很久没有过的宁静。国内经济大改革,社会大开放,生活方式大转型,人们为吃丶为穿丶为住丶为行丶为乐尽己所能。一辈子忙忙碌碌,半辈子精神空虚。当官嫌钱少,老总嫌权小。当上科长,又瞄上当处长。钱少了无奈,钱多了无聊。一万种人有一万种叹息,在叹息中总是有问无答:“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接下来的讲道,我似乎甚麽也没听进去。主啊丶上帝啊,罪啊丶爱啊,从头到尾只有一种虔诚和安静的语调。太太倒是听得很专心,而我只忍不住将目光穿梭在前面十几排人的後背上,竭力想感悟一点他们的虔诚到底是从何而来。他们多半是这座大学城毕业和在读的中国留学生。无论在大陆丶台湾和香港都算得是学业上的菁英,和人生的积极挑战者,为甚麽他们也有低头顺服的时候?我对他们百思不解。
礼拜後的活动,是一段愉快的时光,有中国风味的聚餐和彼此交流。踏上美国土地,似乎换了人间。蓝天丶白云丶青草地丶多彩枫树,还有那新颖的建筑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可是新鲜没几天,我就感到了无聊丶平淡,没有亲戚,也没有朋友。太太和孩子各自上学後,多半时间从早到晚,我兀自闷在那小屋里。躺到破沙发上看一会电视,除了剧中人的笑声,甚麽剧情也听不懂。只有在教会里,都说中文,又有很多话题能沟通。人们一见面就嘘寒问暖,想他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几乎无微不至。这种人情,在社会上已难得一见。随着後来去教会次数增多,了解了很多故事。这些远离了故土和母文化的新移民,看上去再怎麽成功,每人都有自己的痛处或难处,一人一种版本,但最终主题就一个:怎麽信靠耶稣,怎麽又得力於上帝的带领和弟兄姐妹的帮助,克服各种难关,迎来柳暗花明。有些人拖儿带女,既有学业重担,又要适应环境,更有打工维持生计的压力,实在是步履维艰。但当他们终於毕业时,无不感谢上帝藉教会对他们的援助,且从不图回报,也常不留名。上帝让他们爱人如己,不要单爱可爱之人,而且“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马太福音六3)他们常唱的一首歌“我们成为一家人”,让我感动。这种无条件丶超凡脱俗的爱,不仅是对人缺点和短处的包容,也在人困难和需要时给予无私的帮助。我想到了国内一首流行歌曲“爱的奉献”中的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丽。”这种愿望,在这个小环境里,倒成了人人都能真切感受到的现实。
查经“疑问”
带着渴望对虔诚和真诚的了解,也多少有点打发寂寞,周五晚上我基本上都去教会的查经班。但我习惯用我的哲学眼光,从圣经的第一句经文“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开始审查,似乎句句都有疑问。上帝为甚麽这麽万能,六天造完一切?上帝为甚麽造分别善恶树,让始祖在诱惑中跌倒?上帝为甚麽不让人眼睛明亮,能知善恶?每次我都问个不休,问得未信耶稣的朋友不断投来赞许的目光,因为这也是他们心里的疙瘩。
哪知,圣经的道理一点一滴丶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我的心里。比如说,上帝为甚麽要造那棵分别善恶树?只要稍作换位思考,就很容易理解。上帝造人,当然要造忠於自己丶顺从自己的人。旧约和新约里所有的诫命,第一要紧的是“要尽心丶尽性丶尽意丶尽力爱主你的上帝” (马可福音十二29至30),这四个“尽”说到底就是忠心和顺从。上帝对人类始祖亚当的考验其实一点不过分,“并且祂的诫命不是难守的”(约翰壹书五 3)。在伊甸园里,人得到上帝应有尽有的供应。在肉身方面有各样的菜蔬和果子(参创世记一29),又无疾病丶衰老丶痛苦和死亡;在精神方面有“配偶”作伴和万物管理权,更有上帝的荣光。就是说,始祖甚麽也不缺,只要有“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提摩太前书六6)。但是,始祖却并不知足,违背了上帝的禁令。他的失败,开了人类悖逆上帝的先河,造成了人类本性的败坏和堕落。从此人更加远离了造他的主,对创造他的主漠不关心或公开反对,这就是圣经上所说的罪。因此圣洁的上帝与有罪的人之间,便隔着一道越不过的深渊。如先知所说:“你们的罪孽使你们与上帝隔绝,你们的罪恶使祂掩面不听你们。”(以赛亚书五十九2)这样,人离开世界以後,就要带着罪接受上帝的审判,进入到永刑的地狱。而怎麽才能解决人的罪呢?上帝差遣了祂的独生子耶稣降世为人,走上十字架,“为人人尝了死味”(希伯来书二9)。主耶稣具有神人二性,祂是人与创造主修复曾经破裂之关系的唯一中保。祂的死不但是“代替性”,而且是“救赎性”,是挽回祭,止住了上帝的忿怒。耶稣的死也具有“复合性”的意义,修复了人与上帝的关系,从此信祂的人非但不再是上帝的仇敌丶悖逆之子丶可怒之子,反而荣耀地成了上帝的儿女。
以前的哲学训练,让我很快地从总体上归纳出很多圣经道理,甚至偶尔也被耶稣的“牺牲”精神所感动。但还是无法一下子就磨去廿年来“无神论”在我心灵深处刻下的那道无形烙印,难以从理性上接受上帝造天地万物和人类的说法。
天国“淘金”
三个月探亲假不知不觉就要结束。我又打电话回国续了一个月,但是时光如梭,很快又是与太太和女儿分别的时候。临别前一天,恰好是星期天,礼拜结束後,我跟随从波士顿来教会讲道的刘牧师做了决志祷告。那一刻,我承认了自己是背弃上帝丶不认上帝的罪人。我感谢主耶稣的宝血来救赎我,我认上帝为天父,求祂掌管我的未来,掌握我天各一方的家。三个多月的教会薰陶,摧毁了我那麽多年垒筑的世界观,让我喜出望外,也大吃一惊。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我是个固执的人,怎麽如此容易有这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很快我就找到了答案,因为我的哲学殿堂,不是建造在磐石上,而是垒筑在沙滩上,经不起风雨,挡不住海浪。就这样,我认了天父,踏上了回国的航班。太太在分别的悲伤中得到了一份意外的惊喜。
之後我又来了几趟美国。上帝垂听祷告,赐给我们一个儿子。究竟何去何从?教会一直在为我全家前面的方向祷告。可我就是下不了决心留在美国,只想着把没有完成学业的太太和渐渐喜欢上美国的女儿往回拽。想不到就在太太答应回国时,我却渐渐对曾引以为荣的生活圈子产生了陌生感,对许多习以为常的事,开始有了逆向的思考。
上帝的话像晨钟暮鼓,让我常有种犯罪的感觉。当人们用似乎挥霍不完的公款请我和同事赴宴时,我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当人们推杯换盏以满口荤话作下酒料时,我再也无法一起哈哈大笑。当我代拟或修改别人代拟的省领导大会讲话稿时,不再敢随便对我不熟悉的问题加进个人的想像。当陪同领导外出,看着那不停鸣叫的开道警车时,不再有自豪感。在数不清的小事上,似乎都有一种新的规范。“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腓立比书三7)我尽量不把晚上的时光泡在茶楼酒馆。虽然同事觉得我有些蹊跷,下级觉得我开始清高,我还是努力呆在我的房里,看看圣经,看看电视,学学英语,打打国际长途,洗洗泡了两天的衣服,偶尔雅兴大发,还练练国画。一人呆在三室一厅的房子里,灯光下形影相吊,常有种空荡荡的感觉,心飞向遥远的美国,总有牵挂。太太带着两个孩子在那,又要赶写毕业论文,实在是度日如年。有时她让病中的儿子在电话里用稚嫩的声音学喊爸爸,女儿也在一旁亮着嗓子教他时,我不禁潸然泪下。我觉得自己不配是个丈夫,不配是个父亲。有几次,深夜的寂静中,我躺在床上突然闪现一种恐惧:要是我明天不在这世上,不就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丶看不到他们了吗?我怎能弥补我那份应尽的夫爱和父爱?
快快与妻儿团聚丶快来到上帝的教会丶“丢弃事业,看作粪土”,这些呼声在我心中日益清晰。很久以来,何去何从的难题一直梗在我心里,让我寝食不安,也常让我的家人愁眉不展,原来都是因为“事业”,那“罪中之乐”。於是,零三年我第五次飞来美国,参加了第二天复活节的受洗,并决心此次不再与妻子和儿女分开了。不到两个月,上帝奇妙地让妻子提前两年完成博士学业。就在通过论文答辩的第二天,得到了一所州立大学副教授职位的书面合约,时间衔接得如此紧凑,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时间让我们去奔波和忧愁。我在家既当家庭“主夫”,又当“孩子王”,还是全家的“头”。
太太看我放弃国内一切,心里压力也很大,想帮我在美国重新拿个学位,甚至帮我得到了一个热门专业的录取通知,把学费都交了。经过祷告,我的心里却有另一种负担,就是先作文字事奉,再看上帝如何带领。我退了学费,转读神学。这几年,因着倚靠圣灵,我在美国出版的五家基督教刊物上发表过十多篇个人生命见证和对圣经的学习感想。我能得上帝悦纳,做这一点微不足道的工,真是我的福份。因上帝的眷念,从零四年开始,我就用我那疙疙瘩瘩的英文,在大学里教授汉语和国画两门课,这一直是学生们选课的热门。我不敢忘记这是上帝的恩典。我一直祷告,求上帝洁净我,更多使用我。
有一位美国牧师告诉我,他见过很多临终之人,没有一个人说,你把我那博士证书拿来让我再看一眼;没有哪位说把我的巨额存摺拿来让我再看一眼,也没有哪位说把我出版的那麽多书捧来让我摸一摸。因为,这些谁都带不走一丝一毫。我们作为新移民,也是为了来淘金,但不要只顾淘世上的金子,更要淘来生的金子,那金子就是上帝的国和祂的义,就是永生。
本文链结:www.ccmcn.cn/read/read.aspx?id=cts20071001
网上转贴请注明"原载《中信》月刊第546期(新生网www.ccmc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