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阅览室      

分享到QQ空间

我的人生思考有了答案

庞红顺

凭什么纪年要按耶稣出生年份划分?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就听说附近有信天主教的人,但是对他们并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只是困惑,为什么耶稣出生那一年成了划时代的纪年方式?耶稣有什么社会贡献?当时,我认为宗教的力量实在太大了!有段时间我甚至连西历也就是公历都排斥。中国的农历多好啊!每个节气都准确地关联着气候的变化,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也是精准对应。我也喜欢中国历史,一直认为能够主持公道、为民请命的晋文公、刘玄德才是真正的英雄;力敌万军、义薄云天的关云长才是真正的好汉;传播正道、名扬千秋的孔夫子才是真正的偶像。因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一度是我心中的使命。

宣教士的精神从何而来?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国海运集团,成为一名海员。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样的工作,终年在海上漂泊。后来我第一次接触到基督教的宣教人员,那是一位年老的基督徒,大约七、八十岁,拖着年迈的身体爬上高高的船舷。当时是寒冬天气,在美国西部的波特兰,海港内的海风非常强烈。老宣教士冒着严寒爬到船上,挨个敲开我们的房间,用祈求的口气请我们给他五分钟的时间,听他用生硬的中文读圣经中的有关经节。其实他并不认识中文,他是用音标把读音标在上面,所以更不必想他是否理解中文的意思,他常常把一个中文的词语分开来读。我们是出于尊重、礼貌和感动才忍受着听他读完。我并没有认真去了解圣经,但是基督徒的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他图的是什么呢?他费劲地给我们讲这些,我们不会给他任何回报,甚至很不耐烦,对他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有。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有如此的执着,这样坚定的信心呢?

我们的船每到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的港口时,都有海员俱乐部给海员提供免费的休息娱乐场所,可以打乒乓球、撞球,还有一些书籍可以阅读。我不记得读了什么书,只记得拿回一些漂亮的书签,上面有美丽的花鸟图片,还有圣经经文节选。当时的认识是,基督教的人虽然无聊,但还总是做些好事,看来宗教也未尝不是一种对社会有益的形式。那时我还疑惑,谁在支撑着他们的存在和这些活动呢?是西方国家吗?难道就是像我们政府所说的,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向我们传播西方思想?

为什么教会里有种力量能吸引我?

2015年我来到麻萨诸塞州的安城,才真正接触到基督徒的世界。来到安城华人基督教会就像到了家一样的感觉,弟兄姊妹们的热情让我们受宠若惊。他们和我原本素昧平生,对我们这样热情的招待和帮助是为什么呢?经常来教会的基督徒多是麻州大学(UMASS)的知名学者和在校学生。他们的工作、学业都非常忙碌,为什么还要抽出时间来这里做些看不出有什么直接利于自己的事情?他们每个人都热情洋溢,积极踊跃地服务于教会的各种事工。年迈的王妈妈、王爸爸和谢教授身上也焕发着一种年轻人才有的活力。我很好奇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驱使这些人如此快乐地付出,我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

于是我一有机会就通过读圣经、相关的一些书籍以及询问牧师和教会里的人来了解这个信仰。我不愿意不明不白、稀里糊涂就信了上帝。我看圣经是按照常规的方式从第一页创世记看起,边看边想,感觉很多地方是不合情理的,结果越看圣经越不相信,以致在某段时间内逐渐远离了教会,不再想去。

王牧师跟我说过:“我们不能以人的想法去想像上帝。在我们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在上帝那里都是很容易的事情。”当时我没有太在意这句话,但后来这句话闪现心中,对我起了作用,使我又回到上帝的身边。我们人都是有限的,无法想像的很多事情,答案都在上帝那里。宇宙中星体的分布和运行如此的精准和有条不紊,这一切只能是上帝的作为。

如何对死亡不恐惧?

我原本不是无神论者,虽然经过多年的环境薰陶,仍然认为人死后精神是有所依托的,只是不确定在哪里?依托给谁?中国神话中最广泛的说法是,天上有玉皇大帝和掌管各类工作的天官神仙,但显然这样的说法也有很多经不起推敲的地方,不过是人们在编故事罢了!人总是会有生老病死,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都难脱这样的结局。一个人两手空空来到世间,无论在世时手中有多大的权势,拥有多丰厚的财产,到头来什么也带不走,仍旧两手空空地离开。孩子出生时家人都高高兴兴,举家欢庆,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期望。一旦有亲人离世,家人都悲痛欲绝,以为从此再不能见面。人们相信死后万事皆空,死者本人临死前也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与绝望,而信基督的人则完全不同。他们相信人死后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进入了永生,和天上的父神在一起。亲人们也没有那么悲痛,只是惋惜死者的离开,他们对在永生里相见充满期待和向往。

最终我接受了基督的救恩,以耶稣作为生命的主,我的人生思考有了圆满的答案。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再为先前的很多问题所困扰,内心充满了平安和喜乐,这不正是我自己和每个人都最渴望和期盼的吗?我很荣幸能够得到上帝的眷顾,接受我成为祂的儿女。我愿余生更多地亲近祂,按照祂的旨意走人生的道路,享受更多的平安与喜乐,也把这种平安、喜乐传递给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本文链结:www.ccmcn.cn/read/read.aspx?id=cts20170402
网上转贴请注明"原载《中信》月刊第660期(新生网www.ccmcn.cn)"。
首 頁期刊阅览灵修小品晓君信箱观点角度时代热点培训资源网上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