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生医生(Dr. David G. Anderson)
黄锡培
中国内战和抗日战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内外战争不断。日本早已预谋入侵中国,1937年底占领了华北一带。同年8月22日,国丶共联合抗日。9月中旬,全军在山西及其接壤边境之绥远丶察哈尔丶河北及河南等地,从事着名的抗日山地游击战。
战中,很多受伤的将士被送到山西省东南部,在长治和潞城的内地会医院接受救治。主持两地医院的韩德生医生肩负重任,医疗成千逾百的受伤将士,至终他受了伤兵的感染,患上不治之伤寒症,为中国战士及人民,付出了最高的代价──生命。
生於中国的第二代宣教士
1908年8月29日生於浙江省台州府(今之台州市)的韩德生医生,双亲都是早期从英国来华之内地会医疗宣教士。韩家四个子女中,德生是老么。九岁时慈母带领他信主,在山东烟台中学毕业後返英国读大学,在最後选科时,慈母叮咛他祷告求主引导,以祂的美意为依归。德生原不想步双亲後尘作医生,但因以医生身份较易与人接触,遂改变初衷。1927年参加凯锡克奋兴会(Keswick Convention),更进一步明白主的旨意,将身心完全奉献给主。
双双奉献
1933年,韩德生与未婚妻盖尔姑娘(Miss Marjorie E. L. Kerr)一同参加奋兴会, 清楚明白主引导他们回到中国,於是加入内地会。1934年3月26日双双乘船到达上海。盖尔姑娘是位教师,英国爱丁堡大学硕士毕业;在一个爱主的家庭长大,九 岁时慈母领她归主後,便立志到海外侍奉。因她在爱丁堡医疗宣教会中教主日学,十分了解海外宣教是怎样一回事,且多年在大学的团契中已学会完全交托,让主引导一生。参加奋兴会时,更清楚往中国宣教是主的旨意。她的哥哥则往印度作医疗宣教。经过初 步的语言训练,韩医生被派往山西省长治鸿恩医院(注一),盖姑娘则被派往长治之北的襄垣工作六个月。 1935 年 3 月 26 日,就是抵华一周年後,他们在天津市举行婚礼。
医疗宣教团队
1934 年的鸿恩医院有十位宣教士同工, 20 位本地同工。工作人员看似很多,可其宣教区域甚广。原来此医院在 1931 年落成,拥有 70 张病床,为当年山西省东南部唯一的现代化医院,服务周围七个县镇及附近偏远的地方,共约二百万人。他们的工作大概分配如下:窦润生医生夫妇负责驻院工作,大部分病人是来施行手术的,因为居民相信施手术是西医见长。韩医生初到,便成了窦医生的好助手。虽然医院分为男丶女病院,但比例上是男病人多,常要在内 院加病床。窦医生喜爱音乐,常弹风琴带领病人唱圣诗。
窦师母还要管理教会的儿童主日学,孩子经常超过 50 位,加上教会对面是官立小学,有时聚会孩子近百人。她请了几位青年信徒当助手,盼望他们以後能接替这工作。她除负责主日学外,还带众同工一起到两哩外的监狱向囚犯传福音。那是阎锡山省长建立的一所模范监狱,准许传福音。令她最难过的是看见小孩们跟着母亲一起坐牢。女囚们大多因贩卖和吸食毒品而被捕,听了福音後多愿悔改信主;可惜出狱後无法摆 脱 旧环境,大多故态复萌,重蹈覆辙。
另有赖灵生医生夫妇管外勤,使用新式的流动医院,开到附近七个县镇医病传道。在一些节日,有许多大型神功戏,聚集了许多人潮,这时把流动医院带到他们当中,为人诊疗,同时也是支搭帐幕开布道会的最好机会。五月底,赖医生赴长子县西边的一个「神诞」大会後,转去临汾接母亲到长治来避暑,沿途探访信了主的旧病人,坚固他们的信心,赖师母则向妇女们传福音。
1935 年初韩医生成家後,赖医生一家迁往临汾医院。剩下窦丶韩两医生主持院务,韩医生工作更多,接手主持流动医院,并要学习语言。医院已赢得当地人的信赖,工作越来越繁重,幸而到了夏天,添了一位来自英国的倪忠道女医生( Dr. Helen R. Neve )。窦医生快要回国述职,更加紧在旁协助倪医生快些熟习新环境。
初历中国内战滋味
1936 年 1 月 24 日韩医生的长女出生,小家庭增添了很多乐趣。 2 月 20 日由彭德怀率领之红军抗日先锋部队发起东征,从陕西进入山西与阎锡山及政府军混战,直到 5 月 5 日退回陕西前後 75 日,给山西带来惨重的破坏。虽然红军没有到达长治,但却进占临汾。 4 月 3 日全体 内地会宣教士都逃往河北获鹿(今之鹿泉市)避难,这是韩医生一家在中国首次尝到战火的滋味,医院被迫关闭五个月之久。同时窦医生一家也在 4 月 5 日返美述职并进修, 1937 年 12 月 20 日才返中国。
鸿恩医院重开
1936 年 9 月底内战後医院重开,除了一位中国女护士外,全体医务人员返院复职。窦医生仍在美国进修,全部院务由韩医生主持。
1937 年国共联合抗日,医院的业务和宣教工作渐渐恢复正常。可惜好景不常,七七事变爆发,带来空前战祸。 8 月底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进入山西抵御西进之日军, 9 月中旬北方之广灵失陷,继而 11 月 8 日太原失守。在临汾的赖灵生医生 11 月 28 日报告当地受袭,日机投下 20 枚炸弹。其中一枚命中他母亲住的福音堂,幸而她与其他宣教士早已撤往安全地区。
当时一位临汾医院的护士芮美恩姑娘( Miss Rose S. Rasey )与柯爱嘉姑娘( Miss Ethel Cober )到战地医院工作,记下当时的情况:「这里有上千的伤兵急需护理。但只有一位中国军医,因此赖医生常来协助动手术。可是各类仪器用品奇缺。尤其是衣服和纱布没经消毒,不少 内脏手术暂时做不成,只能做手丶臂丶腿等开刀和拔子弹头的手术。许多伤兵躺在地上,只有简单的被褥,如果天气继续冷下去,真不知如何是好。今天我们和红十字会两位男工作人员照料 35 位伤势较重的病人。但到了下午,我们却调往另有 75 位伤兵的病房,他们全躺在两排长炕上。当时我要护理一位有严重坏疽症的伤兵,他的手臂已成黑色。我 每天靠主赐力量来应付这些难题,有时跪在地上护理他们,弄得腰快要断了。求主给我 够用的恩典,更多的救护他们!他们非常喜欢福音单张,把大幅的福音图画挂在墙上。」
当时在长治的宣教士中,吉长庆教士( Mr. Robert Gillies )有这样的体验:「我们接触到许多军官和士兵,他们对福音都非常感兴趣。许多逃难来的基督徒也帮助做见证。倘若天气好的话,师母和我都会跑到外面向士兵和民众传福音。」
战时鸿恩医院的救护工作
虽然第八路军不断以游击战术破坏日军,但朱德在 8 月 25 日发表文告时指出,一年来第八路军与日军交战 600 多次,伤毙日军三万四千馀人,俘日军二千人。战役中中国将士伤亡恐怕比日军还高得多,因此救护伤兵成了当前急务。在许多地方这担子都落在宣教士医生身上。日本未发动珍珠港事变前,日本政府仍需对沦陷区内,英丶美丶欧洲各国侨民给予保护。为着避免受到日机袭击,外侨在火车顶上盖国旗作掩护,免受轰炸;医院更是如此,就如临汾的医院房顶上漆上了英国的米字旗,长治鸿恩医院亦一样。(注二)
在游击队战胜时,长治鸿恩医院的三位医生不遗馀力地抢救伤兵。事实上,山西省的战场是第八军最活跃的地方,但除了共 产 党的文献外,其他留下来的记 录 很少。幸而後来赖恩融教士 夫 妇( Mr. & Mrs. Leslie T. Lyall )於 1939 年春被调来长治,为这儿的 历 史作见证。他雇用 20 匹骡子携带家眷,载着医院需用的药品和汽油,由一位潞城的中国传道人作向导,举着英国国旗通过沦陷区和游击队控制的地区,终於平安抵达长治。
在兵荒马乱中, 1938 年 7 月 27 日韩师母在山西省长治生下次女 Alison Margaret 。 1 9 3 8 年鸿恩医院因病人太多,伤兵只能在室外治疗。同时在战乱中,流动医院并不适用,为了潞城本身的需要,便增设了潞城医院,由韩医生主持院务,故当时他是兼顾两间医院。
爱的牺牲
在这山地游击队最活跃的地方,医院成了避难所;患病的丶受伤的丶贫病交迫的都挤到医院来。据医院的记 录 ,当时两所医院,除了 5,000 个门诊的病人外,还有留医住院的 500 名病人。在这样的繁重救伤工作里,韩医生透支了过多体力,这位沉默苦干的基督精兵,并没有接受地上的荣耀; 1939 年 6 月 21 日他被传染得了不治的伤寒症,离世回到天家,接受天上荣耀的冠冕。那时韩德生医生还未满 31 岁 ,遗下师母丶四 岁 半的大女儿和未满周 岁的小女儿。
呼吁:宣教士韩医生付出爱的牺牲,是我们没法偿还的。这60多年前发生在山西省长治和潞城的事,倘若年长读者中,还依稀记得当年情景,可否来函中国信徒布道会,让我们下一代更知其详?
附注:
(注一)在长治的 内 地会医院,英文名字是 Wilmay Memorial Hospital 。
(注二)虽然没有照片留下,但据当时在长治的赖恩融教士在他的自传《万有主宰》之第 33 页记载:「医院房屋的所有屋顶上,都髹上巨大的英国国旗,用以警告日本飞机,不要破坏中立,轰炸外国的房舍。」故潞城医院也不例外。
资料来源:
中国内地会月刊北美版《亿万华民》(China’s Millions, North American Edition, by China Inland Mission)
英伦版《亿万华民》(London Edition)
《内地会宣教士及夥伴宣教士注册名录》(The Register of CIM Missionaries and Associates)。
赖恩融着:《万有主宰》(God Reigns in China)中国信徒布道会。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二至四册(1930 至1939)郭廷以编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国军事史大事记》,上海辞书出版社。
何布峰丶谢安邦着:《中国全史》,人民出版社。
郭廷以着:《近代中国史纲》下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黄黎丶方北着:《中共风云录 》下卷,作家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
本文链结:www.ccmcn.cn/read/read.aspx?id=prs20060206
网上转贴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105期(新生网www.ccmc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