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如何永远忍下去
晓君:
你好!我有一个问题想请你帮助解答。我受洗信主已有三年了。在没有信主之前,认识了我现今的这位先生,他是一个无神论者。我和他同居时,他不限制我信甚麽,我决定信主,他也同意。信主後我决定和他结婚,但是我的瑞典师母不同意,说:“和不信主的人结合,将来会很麻烦。”我当时也有这个想法,但想到在这之前我已与他同住过,怎样做才好呢?这个问题我一直不敢告诉师母。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妇女,曾经同住过,应该就必结婚。
瑞典国谈恋爱的方式,是同住在一起,以互相了解。我不想用这种方式去了解他,但行不通。他每天都要做饭店工作,没有时间用交谈和娱乐活动来了解。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和他结了婚。
婚後还好,但时间长了,矛盾就出来了。他总是要我用基督徒的标准去做,但他不做,说,因为他不是基督徒。他常讲:“妳是一个女人,该这样做丶那样做。我是一个男人,不必这样做。”因为这些意见不同,我们常吵嘴。
我先生是香港元朗人,只有小毕业,家庭是做小生意的。我是从北京来的,大学没读完就走出来了,母亲从事敎育,父亲从事医学。我们在这种文化不同的背景中结合,真是双方尝尽了苦处。现在我们有一个男孩,今年才两岁多。我想和先生离婚,又不行。继续这样生活下去,又总是吵,我真不知如何是好。圣经教导我们去爱丶去忍。爱我能做到,但永远去忍,这就很难了。因为忍字心上一把刀,就像刀在我心上割一样疼,我如何受得了呢?我感到这样下去,现在不离,将来也会离开的。但有时我也曾想过,并也劝过他,让他也信主,这样,信仰相同就不会常吵嘴了。但至今他都不信主。为这个,我曾多次请教牧师丶师母的帮助,但也解决不了我内心深处的痛苦。我现在感到很难做,我真希望你能帮助我解决这个难题。等着你的回音。谢谢。
~彩圆上
亲爱的彩圆:
首先请妳原谅我没有马上给妳答覆,要妳等候久了。其实妳的来信常在我面前,我为妳思考寻求解答。
妳已嫁了一位信仰不同丶文化背景丶教育背景不同的人,在三年婚姻适应过程中,因以上的不同,家中常有争吵。争吵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却同时变成了问题的结。吵得越多,这结越难解得开。妳觉得唯一解决的办法彷佛只有离婚。但我相信,妳知道离婚虽解决了争吵的问题,却也同时带来更多的烦恼:例如孩子归谁?妳的生活费用由谁负责?感情的创伤丶朋友的减少丶没有了家的失落和徬徨感丶身分的改变丶亲友的压力等等。
感谢主,因为妳是主内的姊妹,所以我能用圣经的原则来劝导妳,并且相信神会赐妳悟性,明白并且接受圣经的话。神会赐妳恩典,使妳能忍受暂时的痛苦,并坚信下去。
圣经有几处经文,正可回答妳现在婚姻的问题。哥林多前书七章10节说:“至於那已经嫁娶的……妻子不可离开丈夫。”这经节假定,无论你们在甚麽情况下结合,已经嫁娶了,就不要离婚。换句话说,对当初作的决定,不要反悔。以前妳瑞典师母不真正清楚你们的关系,故在妳婚前提醒:“信与不信不可同负一轭。”结婚以後,圣经的原则是不要离开。同章第13节说:“妻子有不信的丈夫,丈夫也情愿和她同住,她就不要离弃丈夫。”这就像妳现今的处境。妳不信的丈夫愿意继续和妳同住,妳不要主动毁坏婚约离开丈夫。同章第16节又说:“你这作妻子的,怎样知道不能救你的丈夫呢?”我们没有一个人能预定一个人会否得救丶在甚麽时候得救,这完全是神随着祂的心意和时候成就。妳的责任是按照现今妻子的身分,作个好妻子。
妻子的本分是甚麽呢?在彼得前书三章1, 2节说:“你们作妻子的,要顺服自己的丈夫。这样,若有不信从道理的丈夫,他们虽然不听道,也可以因妻子的品行被感化过来。这正是因看见你们有贞洁的品行和敬畏的心。”信主的人,无论男女,最基本的功课就是学习信靠顺服神。旧约中,亚伯拉罕所以被称为信心之父,是因为神要他离开他的家乡时,他虽然不知道神要他往哪里去,他仍离开。他没有与神争辩合不合理,对不对。他相信神的话,顺服神的话去做,神就赐福给他。这里提到作妻子的要顺服丈夫。我认为需要同样的心态。有时虽通不过道理(因为说道理永远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因着妳信靠神丶顺服神的话,所以愿意在许多事上存心顺服自己的丈夫。妳若能如此行,你们的家庭关系一定会有改变。争吵减少,温暖就加多了。
妳说“爱我能做到,但要我永远去忍,这就很难了。”哥林多前书十三章爱篇里提到:“爱是恒久忍耐……凡事包容丶凡事相信丶凡事盼望丶凡事忍耐。”真正的爱,包涵着一直不变的忍耐和凡事忍耐。愿妳学习用神的爱来爱他,妳就自然会有忍耐了。
不要想妳现在的情况会一直不变的。因为明天如何,我们没有一个人能知 道。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马太福音六34)我们没有人能担当一生的难处。主耶稣所给的秘方是:今天的难处,今天当就够了。所以妳只要每天求神赐妳一天的爱和忍耐,就足够用来和妳丈夫相处了。
愿神祝福妳,与妳同在!
~晓君
本文链结:www.ccmcn.cn/xj/xj.aspx?id=smxjb363
转载请注明"原载《中信》月刊第363期(新生网www.ccmc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