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阅览室      

分享到QQ空间

归属感

张德佳

人类天性中,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归属感。一个人有所归属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感觉到这一点,只有他失去了归属时,他就非常强烈地感到,他是多么地需要有一种归属。

从进学校起,我们就有一种归属感。我们归属于那个学校,为我们校的成就感到高兴、自豪,特别是名校,更感到自己是那里的一分子。因校有名,自己也沾上了一些名气。学校的啦啦队虽然不参加比赛,但为球员喝采助劲,却是竭尽全力。在美国看蓝球赛,实际上一半看球赛,一半看啦啦队。啦啦队的精彩表演,实在给球赛增色不少。啦啦队为什么那么起劲?因为同属一个学校,归属于同一个团体。从来没有看见一个啦啦队,为对方球员喝采的。美国的大学都有校友会,现在中国的大学也开始讲究校友会,校友会就是保持一个温情的归属。大家曾经都归属过一个学校,虽然不认识,但聚在一起也有一种同属一体的感觉。当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互相介绍,知道同上过某一学校,亲切感马上产生。虽然有时同上一校的时间相差十年八年的,但还是感觉亲近。

在单位工作同样有很强的归属感。出去开会,每人胸前都别着一张标贴,除了姓名以外,还要加上单位名称,以资识别。新到一个工作单位,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很紧张?有人说因为环境人事不熟悉,但总体来说,还是没有建立起归属感。熟悉环境是建立归属感的第一步。当一个人熟悉了单位里的情况,就慢慢地建立起归属感,使自己慢慢地溶解于这个单位中。有些人为什么很快就换单位?因为他不喜欢这个单位,可能是某些事,或是某些人,也可能是这单位不符合他的理想。总之,归属感没有建立起来,他就要另找工作,另找归属。有些人虽然不喜欢他的工作,但一时没有办法换,这时他就没有归属感,他会感到很苦恼。

失业对一个人来说,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经济打击,但从心灵深处看,实在是一种失落感,因为一人没有工作,他就不属于任何一个团体,也就不属于这个社会,没有了归属。这个精神上的打击,可能比物质的打击更重,尤其是当一个人屡找工作被拒,其心灵打击就更重。退休同样是对人的一个冲击,照理说,大多数人退休时,经济一般不会有问题,但内心的失落感却是非常大。一旦退休,自己已经不属于那个工作了几十年的地方,再加上因年龄的关系,对许多事情已经是心有馀力不足,就更感到这个社会已摈弃了自己,不需要自己的服务了。为什么许多人退休后,一下子苍老许多?心灵失去了归属应该说是最大的原因。美国的教授大多退休后去公司干活,或去干一些其他的事,保持工作,最主要的除了经济,更是归属。中国大陆的老人俱乐部,老人再学习活动,正方兴未艾,其背后的力也就是老人要找归属。

老人要找归属,而小孩就更要找归属,父母就是小孩的依靠和归属。小孩有什么需要,或有什么问题,就找父母解决。在外面遇到生人,要躲到父母背后;在外面受到欺负,就回到家里。家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一个归属的概念。家是一个基本的归属单位。只有家庭稳定,社会才能稳定。美国犯罪率节节上升,就与家庭观念的破坏有直接的关系。十几岁的孩子,因父母离异而无家可归,流落街头,没有了归属,也就没有爱。没有爱就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神造人,并为人设立了家庭模式(创世记二24;马太十九5-9),为人类社会打下了基础。一旦家庭被破坏,社会也就不稳定。一个温暖可归属的家,是爱的温床。

人为什么有归属感?因为人是被造的(创世记一26、27)。任何被造的,都有归属。如果被造的有思想,就会产生归属感。人不知道有神,就只能找属世的归属。但属世的归属,永远不能给人满足。从根本上说,人的归属只有两个,不是归于死亡,就是归于永生。何谓死亡?死亡就是与神分离,永生就是与神同在。

人的身体是神用尘土造的,所以要归于尘土。人的肉体要死、腐朽,回到自然(创世记三19),从无神论的的观点,人的肉体一死,就一切都没有了,一了百了,如果这就是人生的全部故事,人生实在是没有意义可言。但不是这样又是怎样呢?人几千年来一直在探索,找答案,但答案是那么的不确定,那么的模糊。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宗教?可以说是人在寻找生命答案过程中的产物,佛教教人修身养性以成佛,佛是什么?简言之,就是人死后在另一个世界里的生命;这表达了人对永生的向往。但这个将来的生命是什么?佛祖释加牟尼也没法解释。

当人在寻找真理而寻不着,寻找出路而无路时,神──创造了人的神,用最简单的方法给人显明了真理,通过《圣经》,神告诉我们:人是神造的,而且是按他的形像。神除了给人肉体以外,还给了人灵。人通过灵,才能跟神交流。第一对人背叛、离弃了神,就归于死亡,人在世上枉然寻找生命的归属,“神爱世人,什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求生。”人只要信耶稣(神子),就可恢复与神的关系,归属天家。一首歌唱道:“前我失丧,今被寻回。”一个“寻”字,真是催人泪下,感人至深。人的归属何在?人的肉体归回尘土;人的灵,有知觉的灵,不是归于永刑就是归于永生,无法一了百了。人不管自己愿意不愿意,相信不相信,必要归于一个地方。所以,朋友,请你把握这个转瞬即逝的、可以自己作选择的机会。明天,对永生来说,是永远有的,但对肉体生命来说,却并不是永远有的。(创世记一27、二7、17、三6;约翰福音三16;启示录二十10、14、15)

本文链结:www.ccmcn.cn/read/read.aspx?id=cts19940803
网上转贴请注明"原载《中信》月刊第388期(新生网www.ccmcn.cn)"。
首 頁期刊阅览灵修小品晓君信箱观点角度时代热点培训资源网上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