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阅览室      

分享到QQ空间

青少年离开教会的原因

谭克成

根据Bernard Research Center十年前的研究结果:参加教会的青少年到了中学或大学,只有三分之一继续留在教会,其余三分之二会离开教会。有些在中学时就已离开,升上大学时离开的尤其多。

十年过去了,情况并没有改善,如今青少年不再返教会的情况更严重,教会实在要认真正视。改变这一情况,需要恒切祷告,综合治理,但是首先要对症下药找原因。由于我的事工需要接触很多华人牧师,也和不同教会的青少年,特别是土生土长的“ABC”交谈,因而更多地了解了他们离开教会的一些主要原因。

学校的反信仰环境

青少年幼小时在教会虽然学到了一些基要圣经教导,并能随家人一起过教会的团契生活,但升上初、高中之后,由于生活圈子扩大了,视野渐渐开阔,也开始了逻辑思考,因而对世界和生命产生一些疑问。恰在此时,学校推崇的又是与圣经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校从初中阶段便开始教导进化论和无神论,误导他们对教会和神学加以批判性思考,从而怀疑甚至不相信圣经里神创造万物的信仰。更不幸的是,教会没有为他们作详尽的关于进化论错谬的教导,没有科学护教学的训练。

离开了正确的信仰,青少年就很容易受花花世界的吸引。中学时期,不少学生就开始热衷于网上游戏和色情,觉得这样的生活比到教会听陈言老套的教义刺激得多,于是就不愿再返教会了。青少年有很多类,有些乖乖的,即使教会没有给他们答案,也不会挑战、反叛,更不会因此离开;但纵使还留在教会的少数,也是因为友谊和关系的因素,信仰上还是不成熟、不坚定的。

教会无应用性教导

教会若只讲传福音、领人归主,以肤浅的教导要青少年乖乖的,视他们如小朋友,只喂他们“吃奶”,却没有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没有教他们怎样去分析和判断复杂的人生和社会问题,就会令青少年觉得教会不切实际,解决不了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加上社会越来越多攻击基督教和传统,引致他们会离开教会。

一般教会往往避讳谈论政治,这样怎能提醒下一代应如何判断?教会应提醒青少年避免选择一个滥用民主,事事务求迎合世俗要求的领袖。还有同性恋和跨性别的问题,教会应寓教于圣经,教导下一代分辨事理。在这两年新冠病毒瘟疫更严峻的情况下,很多较理性,或灵性较成熟的青少年开始对教会有反感,甚至有些做了教会领袖的ABC觉得教会很少谈论应怎样看“反疫苗”“反口罩”“反科学”、进化论等问题,如果缺乏沟通,一味回避,不敢正义发声,就会使得青少年们不理解上一代的看法,彼此想法不一,令他们失望,就会产生误会,甚至敌视。

今天青少年所受的教育偏重情绪化(Emotional Education),这是后现代教育的特色。如果不能教导他们批判性思考,青少年往往会用较情绪化方法处理问题,引致与上一代认知上的反差,在教会里没有归属感,所以很容易离开教会。

信徒们虚伪性榜样

不少人在婴儿期父母离异,青少年看见父母婚姻失败,惊讶身为基督徒亦如此。有些父母即使没离婚,也有婚外情,或关系恶劣,经常口角、冷战,没有好榜样,青少年深感父母的信仰虚伪。

不少青少年都觉得教会的长辈们虚伪。这种看法一直存在,不过这几年情况更为严重,特别是他们得知一些教会领袖的丑闻,如著名的牧师越轨、神父恋童等,就感到很呕心!这些牧者们起初还否认,到了被拘控才无法逃脱。有些人甚至失踪;有些人毫无悔意,引致教会分裂,被属世媒体乘机大肆炒作,引致联会加以处理。这些不仅使得普通信徒引以为耻,青少年也是不屑其所为!这些事件杀伤力甚大,破坏了教会曾在他们心中播下的道种,令他们觉得那些教会领袖只会教导人,却心口不一!

比如说,牧师在讲台教导信徒要“行公义,好怜悯”,但一些华人教会却有种族歧视的情况,或对异族侧目,或不敢相交,表现不公义。很多教会不讲种族的问题,例如:大家都是神的子民,不应有种族歧视;若有这些情况应怎样处理等。教会往往避而不谈,没有提及应如何面对这问题。其实ABC青少年们不会以奇异眼光看异族,只会觉得教会言行不一,很虚伪!

青少年还会注意到有些信徒好享乐,举行不少吃喝玩乐的活动等。富娱乐性的,人们踊跃参加;严肃的聚会、讲座则参加者少。试想,青少年看见怎能不觉得教会虚伪?

女信徒没得到尊重

教会对于某些情况沉默,往往令年轻女信徒困惑不解,感到失望!例如:青年团契往往只教导女孩子要洁身自爱,衣饰端庄,慎保贞操,做个乖女孩,不要随便与人外出、饮酒等;却很少对男孩子有什么教导,提醒他们应有些什么责任。其实,导师或教会领袖应教导男孩要尊重女性,谨言慎行,男性必须自律,以约瑟为榜样。不能将责任全推到女方身上,令她们听后气愤,甚不甘心!

女孩子12至13岁时听到以上教导,由于年纪尚小,没有什么感觉;但渐渐长大就会觉得这些教导偏颇,为何责任都在女方?侵犯女生的可能是男生,他们主动骚扰女方。无论她们怎样打扮,男方都没有权利侵犯她们!教会怎可完全站在男性角度看事情?对她们太不公道!

此外,堕胎问题要由女性全负责任,受指责的往往是女方;是男生使女生未婚怀孕,她们却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辅导,觉得教会毫无同情心,不究原委,只从男性角度和表面看事情,实在太律法主义!

再者,亚裔被欺凌,受害者多是女性,都是些婆婆、妈妈、姨姨、婶婶(当然也有些男性)。在这情况下,竟看不见男性基督徒有什么行动为女性抱不平。其实,男性应该保护女性,尤其在危急情况更应有担当。奈何普遍华人教会不少男信徒都较被动,有些更内向寡言,使女信徒大惑不解!大部分教会女性多于男性。试想,如果下一代女性都离开教会,教会还剩下多少人?

年轻信徒寻找什么?

以上种种问题,教会领袖们当要反省,并加以改善。我们的青少年要寻找的是什么?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要寻找一个真正行道(Authenticity)的教会,而不是只讲道而不理会社会实际问题(Social Issues)的教会。

他们希望教会能对现今社会问题和事件有明确的反应。就低层次而言,能作出一些回应,讲及这些议题。就高层次而言,要有较积极的反应,在社会做一些实际行动。

在这方面,我们教会有见及此,设立了几个特别事工,例如:辅导事工,为教会内外人士提供心理或精神方面的辅导──轻症由我们教会的专业会友加以辅导,重症则由教会资助转介见外面的心理或精神专科医生。欢迎有这方面问题的人来参加教会并接受辅导,陪他们走过艰难的路,使他们不会因金钱短缺而却步不就医。

我们教会又帮助一些低收入家庭面对危难境况,并支持外面一些事工,例如:帮助妓女脱苦海,恢复正常生活,又鼓励妇女切勿堕胎。再者,由于加州干燥,常有森林大火,教会响应“撒玛利亚人会”派人参与救援服务。新奥尔良市遇风灾,又派人协助救援。

最近加州有不少华人被抢劫、侮辱,甚至杀害,我们教会组织了一个“好撒玛利亚人小组”,不少青少年(很多是ABC)参加,组成巡逻队去华人常出入的店铺、街道巡逻,陪伴长者买菜,实践“行公义,好怜悯”的圣经教导;而不是只把经文挂于嘴边,或只为他们代祷就算了。教会实在不能只站于高地指指点点,而是要有实际行动,以主耶稣作榜样。

二是要寻找一个能改变他们生命(Life Changing)的教会,例如可以提供辅导(Counseling)。

我们要了解他们,尤其ABC;因他们生活在夹缝中,不知道自己属于中国人抑或美国人。他们往往以为自己是美国人,但在白人或黑人圈子里不被尊重为美国人,而我们又不当他们是中国人,令他们怀疑自己的身份,感到迷惘!可是,他们又别无选择!

他们处于一个外族人的世界,面对不少挣扎,会产生不少问题,又会遇到不少难处。那么,教会能否帮助他们?能否改变他们的生命?我们不能只在口里说“倚靠主吧!”或“我为你祷告”。我们应尽量设身处地了解他们,使他们信任教会领袖和导师,愿意将心中的困扰和挣扎倾诉出来;所以教会应设有辅导事工,为青少年提供恰当的辅导。

三是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一日千里,教会需赶上学术上所面对的不少挑战(Intellectually Challenging),在科学和科技方面称职(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ent)。

教会要能掌握高端知识,才能带领青少年深入思考,以面对社会众多实际问题,能与社会、科学、科技同步、同水准向前迈进,才能令青少年信服。为此,教会领袖不能再故步自封,沿用老一套方式和想法带领他们,否则被他们瞧不起!

对神学教育的期盼

现在一般神学院未能追上时代步伐!教授的课程仍是几十年前的科目。当然,大部分与基要信仰有关的科目一定要保留,但是若只停留于此,实在行不通!一定要增加一些教导神学生面对现实问题的课程。须知道现在青少年最大的问题,是心理压力和精神问题;牧者、导师实在需要有这方面的装备,而且内容要深入,所以神学院一定要增加教牧辅导方面的课程。

再者,一般神学院没有关于社会、政治方面的课程,只设有“伦理学”。其实“伦理学”一词在今天已落后。现在有不少问题远远超出“伦理学”的范畴,应设立科目教授同性恋、跨性、偷渡、吸毒、沉溺、精神病、家庭破碎、枪枝和政治等议题。神学院都设有护教学,但只集中于传统的神学知识,以致很少牧师可以充分地向人解释进化论有何不对之处,以科学方法证明神的存在。为此神学院现应加设科学护教的课程,帮助牧师们在科学上赶上时代。这些装备在青年事工上特别需要,在向高知识分子传福音时也能派上用场。

(余黄国凯采访、整理)

(谭克成博士乃美国传统家庭促进会会长)

本文链结:www.ccmcn.cn/read/read.aspx?id=prs20220402
网上转贴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203期(新生网www.ccmcn.cn)"。
首 頁期刊阅览灵修小品晓君信箱观点角度时代热点培训资源网上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