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阅览室      

分享到QQ空间

老子的道与人

远志明

许多人以为老子的“道”没有位格丶没有情感丶没有意志,甚至与人无关。这完全是戴着无神论眼镜的学者的说法。

老子说,“道”彷佛“隐秘不显”,或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1实际上却真实存在,只是无形无象罢了。老子没有用“灵”字,只用“恍惚”,说恍惚之中有象丶有物丶有精丶有真丶有信。这不能不说是近乎灵状。2

老子又多次称“道”为“母”,有信丶有德丶有能丶有爱丶有权柄丶有赏罚丶有教化丶有公义丶有生命丶有赦罪丶有拯救等。3那就是说:“道”有人格。

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在历史演变中,有一种将上帝过份人格化或完全拟人化的倾向。其实“道格”包含了人格,又大大超越人格。

道格像人格,使人能够和祂沟通丶亲近,并信赖丶依靠。

道格超越着人格,使人不可能完全了解,必须警醒敬畏。

老子论“道”时,没有过度人格化,有助我们理解上帝既可知丶可说,而又不可尽知丶不可尽言的本质。

仔细分析老子的“道”,你要看见有七个属性,和圣经中的上帝奇妙地巧合:

第一,“道”独立自在丶自有永有,不以人的知或不知丶信或不信为转移。3

第二,“道”创造丶爱护丶养育万物,是天下母(父)。人是“道”之子。4

又说,“道”还以恩德丶慈爱丶公义去养育掌管。5

无神论者抓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6一句话,断定“道”不仁不爱丶无情无意,这只因不知底细。刍狗,是古人祭天的稻草狗。刍狗在祭坛上神圣尊贵丶不可侵犯,离开了祭坛,便是一把稻草,没甚麽价值。这正是人的处境—面对这种根本的生命价值,仁义说教一点儿派不上用场。信耶稣的人知道:献上生命必救了生命,自保生命必丧失生命。7老子这个“刍狗”之喻,含义深刻啊!

第三,“道”是超越的。超越了人的智慧:人必须“绝学丶弃智丶无知丶复归婴孩”,才能进入“道”。“道”的奇妙作为,人始终无法参透。8“道”超越一切形象,超越人的道德:离弃了“道”,才大喊仁义。得“道”之人,在道德律法以上。9

第四,“道”是生命。老子说:“道”永生不死,归入“道”就是归回生命,离开“道”就是入了死亡,老子本人以吃喝“道”为宝贵。10

第五,“道”给人启示。人不能靠自己悟“道”,唯有“道”来启示人。“道”可以用言语启示人:大“道”出口成为言语,虽然平淡无味,却大益无穷。这不能不使人想起耶稣留给世界极通俗明白的几百句话。

老子又说,对於这些话,上士听了,勤勉遵行;中士听了,若有若无的样子;下士听了,大笑起来。还说,如果不被这种人嘲笑,哪还叫“道”麽?11这又不能不使人想起耶稣“撒种”的比喻:上帝的道像种子,落在路旁的被鸟吃了,落在浅土里一发芽便乾枯了,落在荆棘丛中被挤得长不起来,唯有落在好土里结出果实百倍。12

老子又说,“道”可以藉着奇妙作为,给人无言的启示。只是这种“不言之教”,世人很难明白。13圣经上说:无言又无语,也无声音可听,祂的话语却通达天下,祂的声音却传遍地极。14

早有人责难老子:既然你说凭人的智慧不能认识“道”,你是怎麽认识“道”的呢?其实老子明白说过:从古到今,“道”的名份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我怎麽知道万物之父的情形呢?就是由“道”而来。15

第六,“道”有公义。老子说,“道”作为至高的掌权者(太上),其作为之奇妙,权能之广大,行踪之奥秘,本性之谦卑,使人毫无觉察,以致称之为“自然”。16然而,冥冥之中,祂主宰着生杀予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谁想取而代之,必然伤着自己。17

第七,“道”是拯救者。这一点留下次谈。(神光之下话老子之三)

注:
1. 《老子》41丶14章。
2. 《老子》14:是谓恍惚;第21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3. 分别见《老子》1丶25丶52丶59;21;51丶65;4丶37;34丶67丶81;17;73丶74;35丶43;77丶79;16丶52;62;27丶67章。
4. 《老子》25丶1丶52章,如:既知其子,复归其母,没身不殆。
5. 《老子》51丶34丶73丶79丶81章,如: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督)之,养之覆之:万物恃之以生,爱养万物。
6. 《老子》5章。
7. 《圣经》马太福音十六章25节。
8. 《老子》18丶19丶3丶28丶10丶28丶49丶55章,如: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圣人皆孩之;复归於婴儿。又5丶58章:多言数穷;孰知其极?人之谜,其日固久。
9. 《老子》18丶62章,如:大道废,有仁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10. 《老子》6章:谷神不死;16章:归根复命;30丶42丶55章:不道早已;20章: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11. 《老子》35章。又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12. 《圣经》路加福音八章5至15节。
13. 《老子》2丶35章:圣人行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天下希及之。
14. 《圣经》诗篇十九篇2至4节。
15. 《老子》21章: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16. 《老子》17章:太上,下不知有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7. 《老子》73丶74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希有不伤其手矣。

本文链结:www.ccmcn.cn/read/read.aspx?id=cts19981105
网上转贴请注明"原载《中信》月刊第439期(新生网www.ccmcn.cn)"。
首 頁期刊阅览灵修小品晓君信箱观点角度时代热点培训资源网上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