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阅览室      

分享到QQ空间

寻师学道

方华

一名求道者来到大师面前,请求收他为徒弟。大师说︰“可以啊,不过你来我这里,要负责挑水、劈柴、生火、打扫……”大师还没说完,这名求道者说︰“我找的是真道,不是受雇。”然后怫然不悦地离开了。

中国流传已久的传统是,工艺技术、武术、医术、艺术表演等都是通过师徒关系传承的,弟子须正式拜师,方可得到师傅的传授。其实不单在中国,欧洲许多国家过去也同样流行师徒传承的方法。一般弟子只学到皮毛的东西,核心精髓则传授予徒弟。重视技术和细节的日本人,至今仍有很多东西仍须由师傅传给徒弟,常见的如精致的料理,就讲求门派流传。

在文献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前的人拜师入门,往往要经历一段苦役的时期,徒弟住在师傅家中,给师父差使,劈柴生火、打扫和做种种家中、店中的杂务,这些都与他想学习的专门技术无关,脾气不好的师傅更会加上打骂。这种安排,一方面固然是通过仆人服侍来锻炼徒弟的服从、专注、细心等质素,也考验其求学的心志,另一方面当然也是传授知识技术的隐性收费。

今天社会已不一样,各种技术,例如修车、烹饪、裁缝、木工等,都可以到专门学校、训练班等地方去学,甚至在网上学习,传授的关系亦已改变。现在你很难找到一个对老师或师傅必恭必敬的人,更多的是“我付了钱,你最好配合我的要求”这一种态度。消费者心态已全面取代了接受教导的感恩之情。

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还是需要有师傅的指点,特别是在立身处世、人际关系、品格陶冶、寻求真道上,师傅是不可或缺、不能取代的。十余年前一本名为《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成为畅销书,翻译成中文后也大受欢迎,讲的就是师傅的启发。

耶稣基督来到世上,是要拯救所有的人,可是祂传道​​三年,重点栽培的是十二名使徒和七十名门徒。这些人跟随祂四处奔波,披风冒雨,同宿共膳,最后成为真正的传承者,从他们开始,福音传到无数地方。

话得说回来,耶稣基督在世传道,并未拒绝人向祂学道​​,反而是有教无类,量身订造地点拨不同的人。曾经有个犹太人的领袖来见祂,问该做什么才可承受永生,这是一名求道者。耶稣先向他提到诫命—即摩西的律法,那人就说自己从小就​​遵行诫命,耶稣于是说︰“你还缺少一件。要变卖你的一切,分给穷人……然后来跟从我。”耶稣接纳他做徒弟,不过这个人接受不了拜师的条件,圣经指出原因︰“因为他非常富有”(参马可福音十17至22)。这个人跟文首提到的求道者倒有共通点。

耶稣这位师傅并不歧视也不拒绝任何人;不过,祂对徒弟还是有要求的。永生并不收费,但也不是随街派赠的廉价品呢!

本文链结:www.ccmcn.cn/read/read.aspx?id=cts20140306
网上转贴请注明"原载《中信》月刊第623期(新生网www.ccmcn.cn)"。
首 頁期刊阅览灵修小品晓君信箱观点角度时代热点培训资源网上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