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 君 信 箱


类 别:
点 击 题 目 选 阅:

分享到QQ空间

借钱给人的苦恼

晓君

晓君您好:

我是留学生,信耶稣不到两年,但是在弟兄姊妹的帮助下,灵命成长很快,参与了很多事奉,也感到平安、喜乐。

最近的一件事情让我很不愉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我的信心。去年七月,我借给教会一位姊妹四千美元,因为她有经济问题,我觉得身在异国,远亲不如近邻,能帮就帮。还跟她说不着急,等有钱再还给我吧。

到了十月,我对她说,每月还一些也可以,不需要一起还清,让她减少负担。她答应了,却一直没有行动。一直到去年12月份,我急需要钱交房租,便请她在二月以前还钱。她答应了,但中间回国后,告诉我没有钱,还不出来。我没有办法。我要打工,写毕业论文,又做实验,已筋疲力竭。还好有主保守,我平安渡过这次经济危机。这让我认识到,这位姊妹并非如我所想,于是想尽快把钱拿回来。一次一次的信息,她总是一再拖延,后来干脆不接电话,也不再回来教会。在脸书上,我看到她的信息,出去玩,购物,吃饭都没有耽误。这真的很让我惊讶,没有想到她会做出这种事情。我也多次祷告,求上帝让她回心转意,并使我的心平静。我也上网搜寻了很多相关信息,并且寻找上帝的话语安慰自己,但收效不大。我想要我的生命得上帝赐福悦纳,但如果这件事不解决,每次想起我都会有所质疑,不能得平安。我不想让教会的弟兄姊妹或是牧师知道这件事情,怕对她的名声造成损害,但我真的很咽不下这口气,所以写信给您,希望您能帮帮我,给我一些意见。

~小女子

亲爱的小女子:

谢谢来信。很高兴妳这样有爱心,又慷慨乐助。常听人说,千禧世代是被宠坏了的一代,由于家里孩子少,家人把爱都倾注在他们身上,形成他们较自我中心,不会为人着想,没有责任感,只知道坐享父母的成就;但是我看妳一点没有上述这些毛病。相反的,妳半工半读,为人勤奋,关怀别人,乐意帮助付出,追求灵命成长,又参与很多事奉。从妳身上,我看到不少美德。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行善没有好报?

所以,我能明白妳的困惑。为什么借钱给人收不回来会叫妳信心动摇呢?因为,妳心里有些问题:为什么做好事没有好报?为什么上帝不听祷告让那个姊妹早日还钱?妳說,妳灵命成长很快,参与很多事奉,借钱给人,希望上帝赐福悦纳妳;可结果呢?朋友失去了,钱也可能要泡汤了。为什么做好事反如此倒霉?

首先,我请妳抬头看看耶稣基督:耶稣是不是比我们谁都好呢?祂在世上不断付出,传道、赶鬼、医治病人、叫死人复活,分文不取,可是祂得到什么?祂被藐视,被人厌弃,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祂是不是比妳更倒霉?

那么何必遵行上帝的旨意呢?因为活着的目标,以及上帝所赐的福分,并不只是今生的顺利如意而已。天地之间还有我们渴望的良善、真理、爱和尊严,以及很多很美好的事物。举个例说,有些人宁愿要人格和尊严,也不愿为三斗米折腰。大多数父母亲为了爱孩子,毕生无条件地付出,所谓“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并不寻求回报。耶稣基督为了爱,降世成人,为我们舍己赎罪。宣教士为了传福音而放弃安舒的生活,离乡背井远赴蛮荒,甚至为主殉道。

其次,困难是生命的测试:一个软件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才能上市,同样上帝也会容让困难测试我们的灵命。没经过测试时,我们总觉得自己不错,例如:孝顺父母、勤奋向学、为人诚实;信耶稣以后,还加上信心、爱心、乐意事奉等等。唯有遇到挫折困难之时,我们真实的光景才被显露出来。就好像大家所说的,“久病床头无孝子”,“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究竟我们灵命、信心、爱心和事奉心志等扎根多深呢?抑或是“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呢?患难见真情啊!行善没有好报正好帮助我们反省,究竟我们行善是为了好报,还是为了爱上帝、喜爱良善?

回头再说耶稣基督。主耶稣死后第三日复活,死亡不是终局,上帝的悦纳和赐福不限于今生。如果我们的眼光能穿越死亡,从永恒的角度来看耶稣的生平,我们就知道祂其实一点也不倒霉。“上帝将祂升为至高,又赐给祂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上帝。”(腓立比书二9至11)

主耶稣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保罗说:“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约翰福音十八36;哥林多前书十五19;哥林多后书四18)为什么我们常为世上种种不如意事苦恼不安呢?因为我们把今生的事,看作是一生成败得失和哀乐的依据;对于上帝的国,我们倒不觉得那么真实。让我们坦白承认吧!我们的灵命并不那样高深,我们仍要努力面前,向着主的标竿直跑。

第三,成长需要时间:一株长在好土里的树苗,确能比长在土浅石头地的树苗更健康茁壮;但是,它仍是一株树苗而已,不能即时成为大树。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听道和行道固然有利生长,好比有适当的水份和养料,但是却不能使小树的年轮骤然急增。妳明白我的意思吗?在此,我奉劝所有年轻人和信主年日尚浅的基督徒,不要因为自觉虔诚,好像一个好基督徒该做的都做足了,你们的灵命就会成熟,与敬虔爱主的老基督徒无异。不是这样的,成长仍然需要时间,人生智慧也需要时间积累,何况“活到老,学到老”,年轻信徒更当有谦卑学习的心。试想,假如当日妳考虑借钱给这个姊妹的时候,觉得自己不是很成熟,先向教会一两位属灵长者请教,问他们的意见,请教是否该借,借多少,怎样借,什么时候和怎么归还,情况是否会比今天好些呢?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追债这么困难?

一位广受华人基督徒尊敬爱戴的老传道人王明道先生曾说:“不要轻易把钱借给人。把钱借出去是很容易的事,但要收回来却是一件极难的事。许多人在向借主收回借款的时候发生争吵、不和、斗殴、凶杀种种的悲剧。纵使事情不致弄到这种地步,至少也会因此发生恶感和误会。你若愿意和别人中间多发生纠纷不和,就可以常把你的钱借给人。轻易把钱借给人又很容易使别人养成浪费、懒惰、失信、倚赖、欺骗等等的恶习。只有真实缺乏困难,需人帮助的人,才可以把钱借给他们,并且在借贷给他们的时候不要指望偿还。”(摘自〈信徒用钱须知〉)

追债困难的原因很多,每个人的处境、性格、人品和责任感都不同。有人克勤克俭,节衣缩食,很想还债,但是无法归还。所以在旧约时代就有豁免年,到第七年,就不要再追穷人还债了(参申命记十五1至2)。

不过现在社会不同。现在很多富人也借债,他们不是没钱还,而是不想还,或想自己手上有更多余钱,有很多人甚至没有还钱的意识。所以,如果妳主动借钱给人,也许对方还觉得妳很富有,他不还也没有所谓。总之,人人想法不一样,如果妳用自己的想法去猜度别人,妳失望的机率就会很高。尤其到了今天,在这个没有道德善恶是非标准的年代,妳节衣缩食借钱给人,她拿​​去享受挥霍,也不会觉得自己不对。

认识人需要时间,我相信这件事已给妳很大的教训,让妳累积到一点人生智慧。上帝是爱,祂也是智慧的源头。“正因这缘故,你们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你们若充充足足地有这几样,就必使你们在认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上不至于闲懒不结果子了。”(彼得后书一5至8)当妳的爱心加上知识和智慧后,我相信对妳和对接受妳帮助的人,都会益处更大。

第三个问题:怎样有喜乐平安?

我相信如果妳收回欠款,妳会有喜乐平安,但问题是怎么收回欠款呢?其实妳做得很对了,妳多次提醒她,叫她分期偿还,妳祷告,还征询别人的意见。

问题是现在仍收不回来啊!那妳不妨重复这几个程序,另再加上“靠主喜乐”,照圣经上所说的“凡事谢恩”。要从正面看人生,哪怕是痛苦艰困,不要自乱阵脚。要安静,对主说:“感谢主,不是我欠人,是人欠我!”“感谢主,我虽然可能失去四千美元,但是我有祢,我是有爱心的。”“感谢主,我学到很多功课,没有白白受苦。今天我可能损失四千美元,就当交学费好了,还不算太贵。假如没经过今天的挫折,我以为人都是善良和有责任感的,将来可能借更多钱给人,损失也就更大了。”所以,不要总往灰暗面想,不要辜负这个学习机会。经过今天挫折,妳日后在处理金钱上必会比过去更审慎聪明。

不要轻易借债

最后,我要趁着这机会提醒读者,非万不得已,不要轻易向人借债。借债不还会让人失去人格、​​失去信用、失去尊严、失去朋友,甚至失去住所。从前放高利贷是非法行为,今天制度改变,已到了鼓励人人借高利贷的时候。我相信大部分读者都收到过银行寄上门的信用卡信,说要借给我们多少多少钱。聪明人一看就知道不能上钩,但是世上偏偏有不少无知的人,以为是天降横财,不但接受贷款,还使劲刷卡,​​用不属于自己的钱。最后被银行追债,没收住宅,由房主变为流浪汉。

其实随便借钱不但对小民有害,银行本身也不见得节节胜利。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有不少大银行接二连三地倒闭,就是因为坏帐收不回来。阿根廷倒债,希腊几乎破产,这些都是现实教材,值得警惕。若是连银行、国家,都会因欠债而破产和倒闭,那么作为小市民的我们,是不是更应当量入为出?圣经上说:“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因为主曾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希伯来书十三5)“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中。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书六6至10)能不借就不借,借了就必须还,这是做人应有的道义和责任感。

最后,介绍大家上网阅读王明道先生的两篇文章:〈信徒得钱须知〉、〈信徒用钱须知〉。

愿上帝赐福与妳!

~晓君

本文链结:www.ccmcn.cn/xj/xj.aspx?id=smxjd644
转载请注明"原载《中信》月刊第644期(新生网www.ccmcn.cn)"。
首 頁期刊阅览灵修小品晓君信箱观点角度时代热点培训资源网上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