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丁韪良的宣教情怀
刘英杰
历世历代都有很多宣教士的见证事迹如云彩般,成为我们的榜样。细读过丁韪良宣教士的见证,我受到了很大的鼓励。
一、他的宣教精神
宣教从来不是一种旅游和度假,而是要有完全牺牲的精神。
丁韪良于1827年4月10日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利沃尼亚的一个基督徒世家。12岁那年对中国产生了兴趣,没想到神给他的一生带领都与中国息息相关。1848年在印第安纳大学毕业后,他又受神呼召进入迈考密克神学院接受神学装备。1849年1月29日,丁韪良获美国长老会海外传道部批准赴中国传教。为了这趟特别之行,他在1849年11月13日完成了结婚这最后的重要准备。蜜月期的11月23日,他便与妻子、兄嫂孟丁元夫妇以及美国公理会的卢公明夫妇乘蓝涛号从费城出发,漂洋过海到达宁波。在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他66年的在华宣教生涯。即便是1893年他的爱妻病故,他依然坚守在中国,直到1916年在北京病逝,并葬于中国。
掩上他的简历故事,我在默想:为什么一个人会愿意背井离乡,远离生活安定的美国,来到一个贫穷落后、语言不通、危险丛生的国度,把他的一生献给了中国?这是不合常理的一种人生选择,只有基督的爱已深居人心的人才可以做到。
我作为一名基督徒,作为一名律师,虽然时常愿为弱势群体和权利被践踏的人伸张正义,也为神学院、为宣教士、为孤儿院作奉献,但我很难离开我的自由王国——我舒适的家、我的亲人。2016年我曾跟随“保罗行踪”圣经教学团,到保罗曾去的希腊、罗马、土耳其、西班牙宣教之地游学,一个月的时间就觉得太漫长了,希望赶快回家。这只是一个例子,让我与丁韪良对比时,忽然觉得自己可能就是一个在“旷野”里总想回“埃及”的人。亦或说人进了“迦南”,心中还是有各样无形的“偶像”。丁韪良为了宣教的大使命,义无反顾地完全委身于事工,全然摆上,使我受到很大的激励,对神的信心有了极大的增强。我们在成圣的路上,当要完全为主摆上,忠心事主,打碎“偶像”,成为合用的器皿。
二、他的宣教策略
宣教虽然有神的同在同工,但神不喜欢我们守株待兔一样被动。丁韪良在这方面又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
1. 本土语言——为传道学习汉语,并撰写刊印著名传道著作《天道溯源》。
1850年6月26日,丁韪良与妻子初到宁波,为向当地人传福音,开始刻苦学习宁波话。早、中、晚不停地练习,三个月后就可以听懂老师的话。同时他又开始学习书面语,研究文言。先从宗教论文和中文故事入手,接着又开始研读经典,在头五年中就读完了作为中国文学基础的九部主要著作《四书五经》。
丁韪良在宁波进行了大量的传教工作,有时下乡布道。丁韪良还到奉化、绍兴、杭州等地传教或散发传教小册子。当时奉化居民仇视外人,没人敢陪他去,他就自己去。
在传教过程中,丁韪良将圣经翻译为官话,并把每天晚上讲道的话题加以整理,写成了《天道溯源》。这是一本为基督教教义辩护或者提供证据的论著,共分为三卷,全书宣扬神为世间之主宰,论证了上帝的存在,并创造、统辖万物。特别是论证了上帝差派耶稣救世,接受、信奉基督教,则“福无不获矣”。该书还阐释了基督教的主要教义及宗旨。此书后来屡经重刊增补,广行于南北,翻刻于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1854年到1912年间,《天道溯源》用中文、日文以及朝鲜文出了30至40版。1912年又出了一个文言文本。1903年11月在南京举行的美以美会中心会议上,《天道溯源》被推荐为中国巡游牧师的试读期必修课程。一些教会也以此书作为培养基督徒的教材。《天道溯源》在基督教外的中国官员以及知识分子中也非常流行,在近代中国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自上而下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利于中国外交,使上层改变观念。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丁韪良亲自参加外交活动,他看到了通过世俗的方式,通过上层的影响而传播基督教的机会。这第一个机会的肇始就是翻译惠顿的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并接触到中国朝廷的上层,自此他开始担任清政府国际法方面的顾问,为当时的中国外交作出了贡献。
《万国公法》是京师同文馆公法课程的指定教材,使清政府的洋务分子及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西方国际法及政治观念之余,也给晚清思想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丁韪良就像一个翻地机,将朝廷上层“坚硬的心土”翻耕为适合于福音种子生长的土地,也使丁韪良自上而下的宣教策略不断走向成功。
3. 以学辅教——到京师大学堂和京师同文馆任教、办崇实中学、双向译介。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光绪帝授丁韪良二品顶戴,并任命他为京师大学堂首席总教习。同文馆培养了大批清政府的外交官。京师同文馆基本上没有现成教材。丁韪良采用自编、翻译及使用外语原版书三种办法,来解决教材问题。同文馆共编写、翻译24种书。丁韪良对中国的贡献还表现在双向译介上。一方面他向中国输入西方知识,另一方面也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主要有《翰林集》、《中国传说与诗歌》、《北京被围目击记》、《汉学菁华》、《中国觉醒》等。为西方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丁韪良的这种双向译介,涉及语言学、国际法、政治经济学、自然科学、宗教心理学、历史、文学、哲学等诸多领域。据不完全统计,丁韪良一生出版了中文的著译42部、英文著述八部,并且在各种报纸杂志上至少发表了153篇文章。
1865至1885年,丁韪良还创立了崇实中学(现北京21中学)并任第一任校长。崇实中学收纳了不少穷人的孩子,吃饭由学校负责,穷孩子的衣服也由教会资助,有些学生就住在学校里。丁韪良举办崇实中学的目的意在使这些非基督教的青年皈依基督教而成为“北方的福音者”。崇实中学当时有学生74名,教会学生35名;另有查经班18个,查经班学生81名。
丁韪良是清末在华外国人中首屈一指的“中国通”,他集宣教士、教育家、翻译家、著作家和外交家于一身,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中西文化的桥梁。丁韪良在被光绪帝授加官进爵中没有迷失,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宣教。无论是他初来乍到中国宁波走街串巷传福音也好,还是后来身居二品官职,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也罢,始终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宣教。他的见证,他的策略,他的风范,他的牺牲,他的影响力,他的持守忍耐信诚,都在中西两界架起了爱的桥梁,发挥了光盐作用,荣神益人。
三、我的生命改变
反思我自己,在世上走天路定力如何?有时在名与利面前也有软弱。我在专业领域及行业多项比赛中,得过多次第一名奖项,取得了很多成功。但我滥用神祝福而拥有的影响力,在不警醒中将这些世上成就变成了我骄傲的偶像,它分散了我对主的专注,有时甚至让我沉浸在这些虚浮的荣耀里不能自拔,忘了荣神益人。
那次寻访保罗宣教的脚踪,当我看到古哥林多和以弗所这两座昔日繁盛一时的城市,已是一片废墟;看到克里特岛上举世闻名的克诺索斯王宫已成废墟;看到强盛一时发起特洛伊战争的阿伽门农国王的王宫已成废墟;看到昔日门庭若市的巴台农神庙里面的神像都成了断头神,无人膜拜:看到凯撒大帝、哈德良皇帝的身首异处,我更深切地感悟到圣经所说的:“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传1:2)人生都将逝去,这些鼎盛一时的人或事都是如此,何况小小的我呢!人生只有与永恒的事相连,才会使自己的人生真正有意义。
从那时起,神呼召我读神学。于是回国后我放下丰厚的收入,全日制开始了系统的神学装备。前两年还好,我一心一意攻读,完全摆上。但到了第三年,听到有同事取得成就了,享有荣誉了,获得财富了,我就有一种淡淡的落寞。希伯来文和希腊文是我们的必修课,希伯来文号称“习不来文”,有时也想放弃。但很快圣灵又光照我,原来隐藏的那个“老我”还是没有死透,我缺乏丁韪良那样为了异象和使命持之以恒的定力。圣经上一系列教导涌入脑海:“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雅1:8)“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太6:24)“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约壹2:15-17)
人生的路上,还会有各样的诱惑和拦阻,我只有专心仰望神,靠圣灵加力,以丁韪良等宣教士为榜样,立定心志,以主耶稣为至宝,放弃草木禾秸的工程,为主而活!
本文链结:www.ccmcn.cn/read/read.aspx?id=prs20210205
网上转贴请注明"原载《传》双月刊第195期(新生网www.ccmcn.cn)"。